分享到: | 更多 |
汗湿的后背。中工网记者朱晶晶摄
烈日下施工。中工网记者朱晶晶摄
采访中,听到他们谈论最多的是E15沉管的安装。2014年11月16日,由于海底基槽出现“回淤”现象,要把已经出坞的沉管往回拖,全世界还没有先例。一节沉管长180米,重量达8万吨,体量相当于一艘重型航母。当时,作业海区风力持续5—6级,有效波高超过1米。一旦出现任何意外,不仅价值上亿的沉管报废,还将危及航道安全。“内心都是崩溃的,虽然每次都有会失败的预案,但真要回去还是无法承受的”,沉管安装船总船长刘建港说,“顶着寒潮大风巨浪,经过24小时的连续战斗,最终,E15沉管毫发无损地回到了沉管预制厂。失败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清楚,谁也承担不起责任”。2015年2月24日,E15沉管再次出征,就在沉管即将到达转向区时,基床面出现大面积异常堆积物,最厚处达到60厘米。沉管无法安装,需要再次回坞。听到这个消息,整个指挥船一片沉寂,感觉天塌地陷一样,很多人痛哭出声。刘建港说:“我当时的脑子也是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指挥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振奋大家精神,安抚情绪,两次打击实在太大了。越是苦,越是难,我们越要抱成一个团。”虽然他现在说的有些轻松俏皮,但那时他肩上的重担谁也无法体会,从他的身上看到一种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不怕吃苦,但孤独的时候最难熬”,采访之余,岛隧工程Ⅰ工区项目部副经理张怡戈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的“作品”——一组小雕塑照片,瞬间感觉“高手在民间”。“这都是我空闲的时候做的,贝壳、石块也是我自己在沙滩捡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老婆孩子都不在,不能总看飞机数轮船。”这位云南大山里走出来的放牛娃展示着他“细腻”的一面,正是这种“细腻”,才能使他成为西人工岛的“大管家”,协调好岛上各工种的施工建设和近千人的日常生活。
离开项目部的前夜,一个年轻小伙子走到我面前问我认不认识他,我回想这几天接触过的人摇了摇头。他笑着说我“目不识丁”,原来他姓丁。“岛上来的人少,见到陌生人就想开开玩笑,增加一点乐趣”。然后就聊了一会,我问他对今后有什么打算,他说前一段也迷茫过,但看到关注他们建筑工人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心里也痒痒的,“我要认真学技术,争取也能成为一名‘工匠’”。
记者手记
“深海之吻”、“海底绣花”“360度海景房”……上岛之前,总会无意间听到这些词,本以为会到一个很浪漫的地方,心中充满好奇。当真正去体验一番后,才发现这只是岛上“知识分子”苦中作乐的一个排遣方式。
面对“超级工程”,没有人退缩,是不服输的精神还有团队凝聚在一起的归属感在支撑着他们,每一关都能体现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这片奋进的土地上,他们苦中作乐,挥汗如雨。他们值得全社会尊重。
回想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我何尝不也是这样:如果不是港珠澳大桥,我也没机会来这里。他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工程不可或缺的人,希望大家在关注珠港澳大桥的同时也能想起这群拥有“匠心”的建设者。
广州港珠澳大桥海事处:老海事员29年未回... | 2015-02-24 |
管延安:深海钳工(图) | 2015-02-24 |
大国工匠 匠心筑梦 | 2015-02-24 |
10位一线工匠荣获“最美职工” | 2015-02-24 |
杨树森泥沙科研攻关团队:披尽泥沙始见金(... | 2015-02-24 |
最美职工管延安:他的手能感知1毫米间隙(... | 2015-02-24 |
最美职工管延安:他的手能感知1毫米间隙(... | 2015-02-24 |
管延安:凭手感能辨别1毫米间隙(图) | 2015-02-24 |
陈伟彬:“超级工程”的追梦人(图) | 2015-02-24 |
海上工匠(图) | 2015-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