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工网讯 近日,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页岩气现场支撑团队负责人、教授级高工范明获评涪陵页岩气田建成50亿方产能先进个人。听到这个消息,领导和同事纷纷竖起大拇指,连连说道:“应该,应该!实至名归!”
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年产百亿方非常规天然气的商业性气田,是学习美国先进经验、融合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由中国石化自主开发建成的页岩气产能基地,先后被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和页岩气勘查示范基地。范明团队通过“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仪器制造-生产应用”的创新一体化思路,边研发,边应用,将石油地质研究所“页岩气现场解析仪”的技术系列陆续应用在勘探开发上,为中国石化顺利建成国家级50亿方页岩气产能基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现场含气量测定工作是页岩气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在2011年国内页岩气才刚刚起步的阶段,范明就着眼于此,带领科研团队,经过近一年的攻关,联合江苏省一家机械制造厂,研发了手自一体排水集气法现场含气量测定仪,并在安徽省亳页1井的现场含气量测试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012年,国内首个页岩气商业勘探开发项目、中国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刚刚起步。受现场指挥部的邀请和石油地质所党政班子的重托,范明及团队心里是没底的,但他秉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带着这台仪器上了井场,首先为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的丁页2井进行了现场支撑工作。测试工作异常辛苦,由于现场含气量要在岩心取出后立刻测试,否则气量损失,就失去现场测试的意义。而且初期的仪器每次只能对一个样品进行测试,有时还会因为压力增大发生偶发性死机,需要测试人员立刻手动调节。范明他们几人只能24小时守在井场,吃住都在简易板房内。刚开始时有一种大飞蛾,晚上一开灯就全飞到屋里,黑压压一片,睡觉一翻身不小心就压到一只,挺吓人的。后来他们观察到这种飞蛾具有趋光性,就把屋里灯关掉,让飞蛾全飞到外面,然后再关门开灯。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他们的测量结果得到了勘探分公司、江汉油田等甲方的认可,与国外进口的设备所测结果高度吻合,由此打破了中石化系统页岩现场含气量测定依赖其他石油公司的局面,树立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现场测试的品牌。
通过丁页2井及接下来的焦页2井、3井和4井的测试,范明及团队对测试方法和仪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用范明的话说,除了吃饭睡觉,他就在琢磨怎么把这个仪器改进成自动化一点的,智能一点的,这样人才能“偷懒”。在两年的时间内,他们使用了一套全新的工作流程,使测试周期由原来的10天缩短为12小时;现场含气量测定仪也由原来的每次只能做1组1个样品改进为每次可以做6组18个样品,仪器稳定性也大大提高。他们在甲方没有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国外页岩气勘探的经验,主动对现场解吸气进行定时采集,通过室内测试解吸气的碳同位素变化规律,为产能预测提供基础数据。目前,通过“定期采集各井天然气并测试碳同位素变化规律来预测产能”这一建议已被涪陵页岩气分公司的采纳。
由于现场工作效率的提高,他们也不用24小时守在仪器旁了。偶尔,也能到井场旁边的小河沟里去钓钓鱼。他笑着说,捣鼓仪器是工作的乐趣,钓鱼是生活的爱好,现在二者和谐统一了。
创新是不能止步的,也是不会止步的,科技创新在驱动企业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是创新创效的主体,既是本能,也是责任!我们这套技术系列,将继续根据市场需求,先行一步,更新一代,在应用中检验,在检验中优化再创新!”范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