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双师”吕杰:把“工匠精神”传给学生
//m.auribault.com 2016-05-23 来源: 新华社
分享到: 更多

  新华社兰州5月22日电题:“双师”吕杰:把“工匠精神”传给学生

  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

  手上都是烫伤,工装布满烫洞,在实训车间频闪的电弧光和轰鸣声中,吕杰扯开嗓子,手握焊枪,给学生授课。

  见到吕杰,是她作为焊工组裁判,刚参加完天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之高,是过去大赛没有过的,他们中的不少人将来会成为大国工匠。”吕杰说。

  吕杰是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的焊工实训指导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全国最美教师。“吕杰属于‘双师’人才,既是技师,也是教师,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特殊要求。”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甘煜春这样评价。

  学的是管道专业,参加工作却阴差阳错成了电焊工,于是1991年,甘肃酒钢公司有了一名19岁的女焊工。“第一次摸焊枪,看见火花飞溅,我吓得躲了好远。”吕杰说,“师傅大声喊往前蹲、往前蹲,教训我不吃苦怎么学技术。”

  面对“学”与“做”的巨大反差,吕杰硬着头皮干上了,在师傅陆小斌手把手的教导下,她自学了焊工的所有课程,在第一次定岗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我是从零开始,从‘敲药皮’‘砂眼’的术语中走进焊接世界的,直到明白了‘焊出好的焊缝是艺术品’的真正含义。”

  如今,吕杰是酒钢公司唯一的女性焊接高级技师,气焊、等离子切割、焊条电弧焊、埋弧焊、二氧化碳气保焊、氩弧焊、自保护焊、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焊接技术,她运用自如。

  “焊工属于特殊工种,焊接质量直接影响着设备质量,进而影响着工业生产质量。”吕杰说,“无论多么先进的发明创造,最终都是要通过工匠去完成的,所以一个好的焊工,必须具备工匠精神。”

  从酒钢公司走进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从技师变成教师后,吕杰给学生们讲得最多的,除了专业课,就是“工匠精神”。吕杰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工匠,既要像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还要像工程师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创新的勇气,以及宽广博大的胸怀。“吕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大国工匠离你们并不遥远。”学生李磊说。

  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在电焊课程教学上,吕杰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建立了从课堂学习到实训操作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在吕杰主要承担的《焊接生产实习》、《焊工工艺》等课程教学中,她完成了实验实习的指导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编写工作,总结出了一套焊接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法:“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重视,四个环节”,即以焊缝质量合格为中心,一手抓体能训练,一手抓心理辅导,重视发现学员技术特长、重视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重视在枯燥的技能训练过程中的艺术感染过程,规范工艺讲解环节、完美表演示范环节、加强巡回指导环节和总结教学反馈环节。

  2014年,以吕杰名字命名的“吕杰焊接创新工作室”挂牌,经过评审升级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是甘肃高职院校中的第一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甘煜春说,“工作室成员由酒钢公司等单位的焊接专业技术骨干及在焊接方面获国家级奖项的领军人物组成。17名成员中,有企业的首席技师、高级技师、大学的专家教授等,目标就是把工作室打造成工匠摇篮。”

  酒钢公司高级技师史学军告诉记者,以前焊接就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现在有了工作室这个平台,解决技术难题就变成了团队的科技攻关。

  记者了解到,工作室成立两年来,一直在跟踪国际国内焊接先进技术,进行专业技术创新、交流和攻关活动,为酒钢公司解决了铜与钢异种金属焊接、碳钢薄板厂罩式炉内衬焊补反复开裂的焊接等几十项难题。工作室还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征集焊接领域技术难题,为社会培训了一大批焊接人才,成为甘肃焊接行业的一面旗帜。

  甘煜春说,工作室既是传承技术,培养知识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平台,也是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窗口,更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每年有50%左右的初高中毕业生走进了职业院校。吕杰说,职业教育是在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人才,这就离不开“工匠精神”。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