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家祥:门外汉也能成大专家
//m.auribault.com 2016-05-23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更多

  我叫王家祥,今年55岁,是山东省蓬莱市农业局土肥站站长。1998年底,在农业局干了8年司机的我,临时受命,代理土肥站站长。在土肥站的这些年,我播撒泥土芬芳,尽享耕耘乐趣,觉得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凡事只要用心,门外汉也能成土专家

  刚接手土肥站时,站里内忧外患。不仅人心惶惶无人干活,还欠下一屁股外债。上级业务部门甚至注销了我们的登记造册,彻底放弃了我们这个站。

  “一个开车出身的,不懂业务,能行吗?”面对这个烂摊子和各种质疑声,尽管底气不足,我还是硬着头皮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从那时起,我每天早早上班,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看书——土壤含多少种营养元素,哪种元素有什么作用,一坐就是一天,一气写下十几页笔记。合上书,闭上眼,脑子里反复过几遍,有的地方一时想不起来,翻开书再看再记。第二天继续学继续写,然后拿出前一天的笔记进行对照,检验理解的程度,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期间,我还常去地头实地考察,虚心拜果农为师,将所学与实际结合起来。经过一年半学习消化吸收,我基本掌握了土壤、肥料系列知识,心里也终于有了些底气。

  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书本知识有了,但是具体指导不上去,这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儿。没有好的办法,那就请进来。每次烟台的土肥专家来蓬莱授课,我都与果农一起,坐在下面甘当学生,由前期的自学,转为现在的受训,这样持续了3个多月。

  经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后,我便转换角色,当老师上讲台,然后请同事现场点评,指出问题,予以改正。通过无数次的历练、磨合,从开始的羞涩、不自信,到后来的从容镇定、有板有眼,我也渐渐成了土肥技术方面的一把刷子。

  2003年,国家、省、市相继推广水肥一体化新技术,因为是新生事物,大家都没有经验,因此一般人都不愿插手,何况我还是个半路出家的。但是作为一站之长,我又不能不冲到前面。于是,我横下一条心,不当甩手掌柜,一边学习请教,一边实际操作,能上手的绝不旁观。每天一身土、两脚泥,浑身脏兮兮的,我也全然不顾。每次遇到难题,我从不放过,弄不明白不罢休。

  蓬莱市地形地貌复杂,水源呈现多样化,一般情况下用介质过滤器或砂石分离器作为前置处理就可以,而有的地方这两种过滤器都解决不了。如小门家镇解家庄村20亩葡萄地的水源来自流沙层机井,流沙细而多,滴灌安装后试水几秒钟过滤器即堵塞,导致全部灌溉单元不得不停止运行。还有民和牧业的大型沼气沼液,是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最佳肥料,但因杂质多,难以嫁接到水肥一体化技术中去。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省工省水省肥的优点,可使用的大量元素可溶性肥料价格高,果树生长期内的肥料投入成本大大增加,农民难以接受。而大化肥价格虽然低,但难溶于水,极易堵塞过滤器,水肥一体化技术很难施展拳脚。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带头做了大量的研究试验,设计出一种前处理系统,暂时叫返冲洗前处理系统,目前运行良好,得到专家认可,并在全省推广。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尝试摸索,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全国农业系统9个水肥一体化专家之一。

  只有扑下身子、接地气,工作才能出彩

  土肥站工作离不开土壤、肥料和水,直接和农民打交道,处在农业的最前沿,当然要把农民兄弟作为工作对象,以田间地头为工作岗位,这样才能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刚接手土肥站时,有一次下乡,村民问我是干啥的。当我说明来意后,他们没好气地说:“你们早该下来了,我们的土壤早该测一测了。”两个“早该”,一下戳到了我的痛处,我的脸白一阵、红一阵。从此,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土肥站的面貌,干出个样子来。

  万事开头难。要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踢好头三脚,当务之急是把化验室建起来,否则一切无从谈起。经过积极沟通、多方协调,不久土肥站有了自己的“衣服架子”,为农民取土化验、配方施肥提供了可靠保障,我们的工作也有了底气。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要干好工作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于是,我跑烟台、去济南,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1999年8月,省里投资20万元的坡改梯项目落户蓬莱潮水。而项目能否一炮打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肥站的命运。2000年初项目正式实施后,我和5个同事全天候待在工地,按照项目的标准要求推进。前一天晚上我研究设计出改造形状、施工进度,第二天一大早便指挥人工和大型机械上山,将头脑里的方案一步步变成现实。期间,我还琢磨出一套“外撅嘴、里流水,地里留出排水沟”的简便易行的工艺,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历经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50多亩的荒山荒坡变成一块块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的梯田。2000年4月,省专家组前来验收,最后一次通过,我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经过大家的努力,上级业务部门一改过去对蓬莱土肥站的印象,接连安排了好几个项目。2003年,全省唯一一个农业部水肥一体化项目落地蓬莱。我们一边摸索一边干,最终得到专家的首肯。不久,全国水肥一体化现场会在蓬莱召开,推广我们的成功经验。2008年,同样的项目再次花落蓬莱,并一举成为此项技术的全国标兵县。同一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同时眷顾,两个项目共获得国家财政资金340万元。直到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从未间断,年年都有。2015年,我们圆满完成了农业部土壤酸化改良300万元工程项目,今年农业部再次安排300万元,继续实施这一项目。蓬莱土肥站的名声越来越响,引来省内外同行竞相参观考察、学习取经。作为带头人,亲眼见证了土肥站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深感欣慰和自豪。

  看到百姓增收,就是最大的成就

  随土肥站名声的提高,老百姓越来越认可,我们技术指导和培训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工作量大幅增加,每年培训达3600人次以上。通常白天进村讲完课,直接去果园现场指导,解决问题,晚上再接着授课,一忙就是一天。

  一次,我下乡路过大辛店镇石门曲家村,6个果农请我看看他们的果树缺什么,看后发现缺钾,我当场就告诉他们施用钾肥的时间和数量。当年卖完苹果后,4个果农来到我办公室,问讲一次课多少钱、吃饭什么标准,他们是代表全村果农来请我的。我笑笑说,讲课不要一分钱,也不用管饭,保证随叫随到。我问他们照我说的做效果怎么样,他们异口同声:“不是一般的好,比以前强多了。”其中一人的3亩果园,平均每个苹果2元多,总共卖了8000多个。后来,我跟他们交上了朋友,看着他们的果树管理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可观,我打心眼里高兴。他们有些不解:“我们卖钱也没给你,你高兴什么?”我回了一句:“只要你们赚钱了,我比什么都高兴。”

  北沟镇孙陶村果农陶传明经人介绍找上门,一见面就抓住我的手不放,“大哥,帮帮忙吧。我种了5亩红提葡萄,每年施肥不少,就是产量不高。”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我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跟他来到葡萄园仔细查看。原来,他肥料用的不对路,施肥节点和比例也不合适,我当即指出问题,给出对策。“一切都听你的。”陶传明恳切地说。之后,一有空我便过去,告诉他该施什么肥了,施用多少量。转过年,他的葡萄总共卖了1.2万元,第三年卖了5万多元。看着他兴高采烈的样子,我更加认识到农民对技术的渴望:往往我们的举手之劳,就能给他们带来那么多的效益,看来,我们的工作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2009年,我患上股骨头双坏死,医生建议尽量少走动,可是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不能遥控指挥。2011年8月,我做了股骨头换置手术,可还是落下了走路一瘸一拐的毛病,甚至还得了个“瘸子站长”的雅号。

  如今,我有时与朋友闲聊,他们不约而同地问我同样的问题:风风雨雨十几年,图什么?值得吗?我总是这样回答:老百姓这么信任咱、依赖咱,拿咱当朋友、当兄弟,通过咱们的工作,能为他们多创收,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值了!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