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劳动者之歌:敢于碰硬的“车王”
//m.auribault.com 2016-05-11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劳动者之歌】敢于碰硬的“车王”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11厂车工王阳的故事

  “有不好安排的工作都给我,我来干!”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111厂,数控加工车间车工班班长王阳对工作敢于“碰硬”的风格人人皆知。

  对于这个“碰硬”,王阳的同事们是这样解释的:整天与“铁疙瘩”打交道,与车床为伴,一干就是30年,王阳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干前人没干过的“活”。

  敢于“碰硬”的底气不是胆大,而是其取得的傲人成绩:从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十号飞船,从不载人飞行到实现载人飞行,从载人飞行到交会对接……由王阳承担加工交付的6000余(套)件产品合格率全部达到100%,一次交验成功。他创造了连续21年无废品的纪录,同行们称他为“车王”。

 以绝技作支撑啃硬骨头

  1997年,111厂承担了神舟飞船10大关键件之一的连接分离机构的研制和生产任务,这不仅关系到飞船能否正常入轨,也关系到飞船能否顺利返回地面,航天员能否安全着陆。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之一的王阳,担负了该机构关键件的试制加工任务。

  王阳加工的零件材料选用的是飞船所用太空材料,面对无可借鉴的经验、国内无任何生产过此种产品先例等困难,他知道:这又将是一场硬仗。与工程技术人员周密研究后,他开始样件的加工。

  那段日子里,他在机床上连续工作两个多月,有时一干就是几个通宵。经过反复摸索,多次验证,终于加工出了合格的样件。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正式产品的加工之中,圆满地完成了首批加工任务,合格率达100%,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加工“神七”项目关键件任务中,因加工难度大,零件易变形,尺寸和形位公差难以保证。他为确保一次加工合格,着力改进加工工艺,自制工装顶板,保证了零件不变形和加工尺寸及公差的要求,一次送检合格率100%,为“神七”发射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没有绝技作支撑,“碰硬”无异于“硬碰”。在30余年的车工生涯中,王阳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加工操作法,即:“一看、二选、三找、四细、五严”。他对所承担的每一项任务,都认真消化理解工艺文件,反复与工艺技术人员沟通,找出零件加工的最佳方案及途径,从而确保了产品质量。在加工过程中,对工艺规程的工序全部达到熟练掌握。他不仅对工艺规程中的关键尺寸、重要尺寸了如指掌,对这些尺寸如何控制也都做到胸有成竹。

 变“铁疙瘩”为艺术品

  1985年,王阳从部队退役后入厂工作,刚开始,成天和“铁疙瘩”打交道的他一度感到很失落,直到看到厂里老师傅把一块块“铁疙瘩”打磨成精致的零件,王阳思想上才有所转变,“当时我非常羡慕也非常震撼,一个铁疙瘩能干成这种零件,我觉得像艺术品似的。”从此,王阳决心与这些“铁疙瘩”好好打交道。

  针对自己底子薄、基础差的弱点,他购买了专业书籍10余(套)册,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培训,记下了近万字的学习笔记。凭着一股韧劲,他硬是啃下了金属加工工艺、车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等技术理论。在师从于老劳模戚建国的同时,王阳又拜了4名有丰富经验的老工人为师,使自己很快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机械加工领域的行家里手,并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和高级工人技师资格。

  实际上,在“连续21年无废品”“创造国内机械加工行业的多个加工之最”之前,年轻时的王阳也有过毛躁,有件“废品”曾让他耿耿于怀。

  那是刚出徒的时候,师傅让他加工一个军品零件,这时的王阳有些过于自信,等加工完后,师傅拿过来端详半天,然后“啪”一下摔到地上,“这个产品不应该废掉,你怎么给废掉了呢?”从来没见过师傅发那么大脾气的王阳,开始逐渐意识到“脑子清醒”的重要性,不断给自己“加码”。

  对于敢于碰硬的王阳来说,似乎3尺车床上没有什么是难的,然而,他的同事告诉记者,王阳也有过“最困难的时候”。

  有一年,单位考虑到王阳的一些情况后,让他转型到了值班工长的岗位,管理四个班,王阳有了干部身份。也就是在那两年中,他迎来了人生的低谷。王阳难以适应管理工作,也更加清楚:自己的价值在于车床和那些“铁疙瘩”。

  “小插曲”结束,重新回到老本行后,王阳找到了自己。在铁屑飞舞间,日子又闪耀了,在年复一年的将“铁疙瘩”变成艺术品的过程中,他“车”出了别样的人生。(记者 徐新星)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