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们的双手在工件上“翩翩起舞”,他们的汗水浸湿出“各国地图”,他们的欢笑围绕在“大师身边”,他们便是33所精密机械制造部钳工班。
“我们真的评上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吗?”组员们追问着,脸上表现出溢于言表的兴奋之情。走近这个班组便会发现,从钳工班班长巩鹏“大师”,到每一位组员,这个班组无愧于“先锋”称号,他们个个都各种“行”。
技术“行”班组巩鹏一身蓝色工装服,展板上双眼紧盯着工件的他“大师”范儿十足。“不认识他的人一定不会将他和技能‘大师’联系在一起。”巩鹏的徒弟们说道。
朴实无华却身怀绝技,巩鹏可谓是这个班组的灵魂人物,组员们说起他都是赞不绝口。
“精密”二字说起来容易,对这些完全需要凭借双手加工的钳工班组来说,难度极高。“嫦娥任务中加速度计组合壳体属于薄壁类零件,十几个组件组合起来只有半个巴掌大小,在工件上还需要进行研磨加工,难度可想而知。”巩鹏边比划边说。
“高超的技艺背后是艰辛的付出。”熟悉巩鹏的人都会给出这样的说法。自从18岁“入行”开始,巩鹏在钳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6个年头,学艺之初,他每天一两个小时练锉是常事,寒来暑往,多少把锉刀都被巩鹏锉得不能再用了。一根直径为50厘米的45号钢棒,在巩鹏手里反复地锉,到最后锉成一小条,几乎就成一根针了。“一个在人成长的阶段,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一定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磨难。”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巩鹏如是说,“不磨练,没有真正的本领,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足?”
承担几乎涵盖了单位所有型号控制系统关键件的生产加工,这是每一个关键件真正派上用场之前的“最后关卡”。“一般这里都是尾工序,经常为了‘后墙不倒’需要我们连轴转。”钳工班经常碰到急难活儿,加人、加班、加点这对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
“巩氏攻丝机、巩氏加工手法”,对于“巩氏”这个封号,巩鹏调侃道,“这名字怎么来的我都不知道,不过这是不是可以证明我的发明创造?”
说起巩氏手动攻丝机,徒弟王小峰说道,“这台机器可以提高十倍的效率,好多厂家专门派人来学是怎么做的,有的甚至搬走学习。”
其实,巩鹏开展的技术创新又何止 “巩氏攻丝机、巩氏加工手法”!他成功改进D形孔加工方法,将成品合格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100%,几年中挽救成品多达上万件,节约资金数十万元;他设计的组合模具提高工效近50倍,使产品单件生产成本节约了上万元;他决了某特种材料的加工技术难点,为单位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我们是靠双手挣钱,想要偷懒是肯定挣不到钱的。”巩鹏经常这样教育徒弟们,“有些时候干活时间长了,小臂肌肉僵硬到要用左手才能把右手抠开。”马强亮出自己粗壮发达的小臂,长年与锉刀较劲使得这里的肌肉尤其发达。“拔河我们班组从没有输过!”他笑着说道。
感动09:“末位职工”的变身 | 2009-11-21 |
梁欣欣:“我成长,我快乐!” | 2009-11-21 |
闪光的足迹 | 2009-11-21 |
陕西省劳动模范夏复山:他给西航带出一批钳... | 2009-11-21 |
王海:从“向我看齐”到科学管理 | 2009-11-21 |
“动力铁军”李志强班组用双手铸造“航空梦... | 2009-11-21 |
“最美兵工人”胡岗:班长岗位是官位,更是... | 2009-11-21 |
全国劳动模范郭振恩:喜欢听“机录唱歌”的... | 2009-11-21 |
工程师组长赫晓烨:脚踏实地 集腋成裘 | 2009-11-21 |
“先锋”巩鹏和他的各种“行”班组 | 2009-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