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提供启思是一个作家的使命(图)
//m.auribault.com 2017-04-01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梁晓声 著现代出版社

  继《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之后,作家梁晓声又一次深度解剖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生活状态。日前,这本纪实录——《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正式出版发行。

  梁晓声生活低调、充满温情,但他又是个斗士。在书中,他保持了一贯冷峻而智慧的笔调与渗及骨髓的透视深度。至今仍保持手写习惯的梁晓声,一笔一画为当代中国社会描摹写实。

  我经历了一个“微型中国”

  读书周刊:自上世纪80年代,您就开始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整体思考。从《中国人生存启示录》《郁闷的中国人》,再到《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关注的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状况和社会生态,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关注关乎全民的“大问题”?

  梁晓声:说实话,这一类的书,除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其他的书名都不是我定的,而是由编辑来定的。我的习惯是,出一本集子就选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来作书名。比如说,我有一篇文章《国人辩论的表情》,我就觉得作书名不错,但往往发现编辑们都喜欢选一些更大的题目作书名。

  现在的编辑们都很年轻,有些和我儿子的年纪差不多,考虑到他们的工作需要支持理解,有时候我会妥协。我也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坚持,可能觉得我这些文章放在一个好的题目下,现在的读者尤其年轻人能够从中读出某种相同的感受,并通过书名把这种感受凸显出来。

  这本书里还是有一部分旧作,但是新作很多。不瞒你说,我在2014年开始进入长篇写作的状态,一写就写了150万字。休息时会读读书、看看碟,有想法就随手记下来了,没想到要拿出来发表,写完就放在一旁了。有时和学生交流,这些文章能够引导他们思考,类似于讲稿。写得多了,编辑来组稿的时候,谈起来就说我们出本书吧。

  我觉得我有新的想法应该贡献出来,因为不只我的学生需要这样的思考,读者们不管在哪一个省哪一个城市,只要他们读了我的书,就有一种隔空交流的感觉。

  读书周刊:《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被称为一部社会观察实录与社会“田野调查”。收视率、“寒门”与“贵子”等热门社会话题都被您诉诸笔下,您始终保持着对社会新鲜而敏锐的感觉。

  梁晓声:我能感受到一些别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活到我这个年龄,看得多了、见得多了,也就有感受了。我像一根碳棒一样,会吸收很多别人的看法、见识。

  我在书中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了看几部电影的观后感。这几部电影并不是大热的影片,我还会把其中的几句台词拎出来。其实我是想传达,即使大家在休息的时候,哪怕看的是价值不大的作品,你的眼睛也应该习惯寻找适合我们的那些篇章,也能有独特的感悟。

  我是一个时代的亲历者,经过了从“无悔青春”到“底层关怀”,再到“现实关怀”,一个个时代、一个个社会群体、一个个社会现象……都为我提供了一些思考。我经历了一个“微型中国”。所以,我经常想,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抱怨?中国人的火气从哪里来?传统文化的回归动力与空间在哪里?古城与小镇能拯救中国吗?因为历史的感受和现实的思考是融为一体的,而这我觉得也应该是人文知识分子对于现实中国的一份本能担当。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