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胡磊蕾:石缝中生长的“评弹花”(图)
//m.auribault.com 2016-11-15 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演出第一周,负责接待我的书场老板完全不把我放在眼里。老师傅(尤其是名角儿)享受的接风宴,自然是没有了。大冬天的,屋里也没有生火炉;吃饭,也只是稀汤寡水;演出费,唱一曲不过5角钱。我受到如此待遇,也不能全怪这位老板,他也要生活啊,书场原本就冷清,再遇上我这样刚走出校门、初出茅庐的‘菜鸟’,又是一个人‘单飞’,他怎么能不自叹晦气呢。他心里不高兴,很难再对我热情周到……更为难堪的,是地头蛇、小混混的无事生非,夜晚吹口哨,砸窗户;大白天就敢当众辱骂,甚至把我的琴弦剪断……”

  但是,谁又能把一位评弹演员余音绕梁的声音剪断呢,那是办不到的。

  “棋从险处生”,人也一样。遇到诸多“险阻”,反倒激发了她的“斗志”,曲子唱得格外高亢有力,具有冲天一吼的气概;缠绵之际,又是无比的柔情似水,让听众全然陶醉……

  “演出第二周,情况完全颠倒了,犹如雨过天晴,或是北方民歌《翻身道情》所唱的那种感觉,我摇身一变,成为被盛情款待的VIP。

  “书场老板专门买了两只鸡犒劳我;还特意置办了电炉子,为我取暖。

  “原因是,演出预热了几天之后,我演唱评弹经典、长篇古书《七珠缘》的美誉不胫而走,大受欢迎。平时清冷的小小书场,一下子红火起来,村镇居民扶老携幼,年轻伴侣牵手而来,只见书场老板售票、点钱,忙得不亦乐乎。我在评弹学校所练就的‘十八般武艺’此时全都派上用场,而古老评弹艺术的原始魅力,在我的身上灵魂附体,乃至弦弦入扣、声声感人……

  “我也不时地即现场发挥,即兴编词,我们业内人叫做‘现挂’,好让节目更接地气,也更结人缘。

  “说到这里,还要感谢我的父亲,是他将师傅传给我的文言文的评弹曲本《七珠缘》(线装本),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我所做的是其中将近一半的唱词创作出来,以适应今天的时代和今天听众的审美趣味。”

 一曲“悲鸿”进京城

  国家大剧院飘红

  现代评弹作家胡磊蕾,曾以其2012年与人合作的弹词佳作《雷雨》与北京结缘,继而又将其2015年新作《徐悲鸿》(分为《诚邀》《义救》《反目》《情妇》四幕)呈现给首都观众。

  评弹一曲话“悲鸿”,清辞丽句才女情。

  这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神圣艺术殿堂首次上演现代原创苏州评弹作品,让习惯观看京剧的京城观众沉醉江南“雅乐”,一饱耳福。

  当大剧院的剧场里坐满观众时,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苏州评弹艺术便书写了新的纪录:演出场地最大、舞台最宽、观众最多、场面最热烈。

  而胡磊蕾成为继前辈苏州评弹女作家徐檬丹(作品有《苦菜花》《飞刀华》等)之后,又一位著述颇丰、影响力大的评弹才女。

  苏州评弹(包括评话、弹词),其中评话源于宋代,而弹词大约兴起于明代。它作为中国曲艺的地方曲种,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一二百年,得益于古老城市的地缘优势,即地处长江三角洲风调雨顺的冲积平原,受到当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兴盛的哺育、滋养,因而始终具有曲目创新、紧随时尚的再生能力。历史上,除了传统经典之作《三小》《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一直不断有新作品随着时代嬗变而诞生。清末民初,就不乏新编作品如《杨乃武》《秋海棠》《啼笑因缘》《霍元甲》等。1949年后,一批红色曲目应运而生,《白毛女》《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脍炙人口。

  等到作家胡磊蕾在艺坛崭露头角,并渐入创作佳境时,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古今艺术发生碰撞,中外文化汇聚交融。于是,她的创作题材也与时俱进,别开生面,譬如描写苏州传统刺绣绝技的《绣神》、刻画苏州作为旅游城市自然与人文风貌的《姑苏游》、让曲艺与戏剧联姻的评弹音乐剧《茉莉花开》、讽刺现代人物质、金钱贪欲的《看钱奴》……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作品《北京的城门姑苏的巷》,再次将古都北京与古城苏州联系起来,她说:“倘若北京的城门是洞箫,那么苏州的水巷就是长笛……”

1 2 3 4 共4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