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邬贺铨 互联网不预测未来,创造未来(图)
//m.auribault.com 2016-10-27 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 更多

  ● 发现问题就发现了创新的方向

  记者:您认为中国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邬贺铨:未来互联网绝对不是现在我们能想象出的样子。互联网的发展还需要更多人投入进来。我接触过一些年轻人,他们向我抱怨生不逢时,要是生长在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那个时代多好,现在想独立创办一家互联网公司,能生存下来太不容易了。我告诉他们,你生长在那个时代,也不会成为他们。互联网成功不能靠复制,互联网的创新永远在路上,互联网永远有机会,前提是必须创新,还要脚踏实地。我们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比美国晚了25年,可是现在全球的互联网大企业,美国有,中国也有,这就说明中国的环境是很吸引互联网发展的。

  记者:互联网创新的方向在哪里?

  邬贺铨:中国有一个很好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你感到什么地方不够完美,那就是你创新的机会,痛点就是起点。大家都知道美国视频网站YouTube的创始人,他实际上是在朋友的搞笑晚会上拍了很多视频,想在网上把视频分享给朋友,因为视频容量大传起来很慢,他就想能不能开发一种方式,让这个视频能够更好地分享,不一定要把视频传过去,只要大家来点击就行,所以YouTube就这样诞生了。

  记者:也就是说,想创新先要发现当下互联网的不足之处。

  邬贺铨:对,我觉得所有互联网的发展,都并不是事先想到要这样做,而是看到了它的问题。搜索引擎发展得这么快,就是因为网络信息爆炸,你要找一个信息,必须要有搜索引擎。为什么后来微博出现了?因为人们生活节奏太快了,它只需要传140个字的内容,这也适应了“碎片化生存”的特征。所以我认为大家现在上网,如果感到互联网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就是创新的方向。如果盲目地跟着别人已经成功的项目去做,那肯定没有什么好前景。

  记者:您认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邬贺铨:我想用几句话总结——挑战机会共存,风光风险同在;未知多于已知,永远都有故事;颠覆不是新闻,一切皆有可能;成功不靠复制,唯有创新永恒;英雄不问出处,希望寄托草根;大智移云之峰,网络强国圆梦。

  邬贺铨口述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时代

  很多人都说我是中国最早接触到互联网的人,我想我未必是最早的,但我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有感触的人。去年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25.6小时,意味着我们每周差不多有一整天在上网,我位于平均值之上,算是每天上网比较多的。

  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讲一个例子,上世纪70年代,我工作的单位在四川眉山,有一年冬天,几个同事一起去上海出差,好不容易买了卧铺票,但不在同一个车厢。有一个同事在车上等厕所等不及,车停到宝鸡站时,他下车上厕所,本来火车要停几分钟,结果火车晚点,为了赶时间提前开走了。他提着裤子追火车,还是没追上。然而车上的我们并不知道,他所在那节车厢的同事认为他是到另一节车厢找我们聊天去了。吃晚饭时没见到他,同事说,都是盒饭在哪儿吃不一样。睡觉时还是找不到他,这下麻烦了。我们找到列车长说,我们丢了一个人。列车长问在哪儿丢的?我们说不知道。

  火车上没有通讯工具,更没有移动网络。到了上海,下火车后我们赶紧给单位打电话,说丢了一个人。领导问在哪儿丢的?我们还是不知道。过了两个小时,那个同事找到了我们,他穿了双拖鞋,一只脚上有袜子,一只脚上没有袜子。他没追上我们那列火车,下趟车是从乌鲁木齐到上海的,工作人员就让他上去了。他没穿外套,挨了一晚上冻,也没钱吃饭,幸好一位老人给了他一个面包。

  如果当时有通讯工具,那就很容易联系上了。但反过来想,如果是现在,失联可是大事,如今失联24小时就要报警了。

  互联网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我原来单位在成都,出差去北京坐火车要一天一夜,在火车上什么事也做不了。现在不一样,也许我还没到北京,就已经把工作做好了。

  我们是互联网的受益者,但不能仅满足于此,我们还要做互联网的贡献者。许多人问我,你今年都73岁了,也该退休享享福了,为什么还那么拼命工作?我承认,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精力不如从前,我也愿意让年轻人做更多的工作,这是自然规律。我想我算是一个“中间人”,我可以帮年轻人把他们想说的话传达出去,也可以把国家政策传递给关注互联网发展的每个人。我还可以继续为互联网做很多事情。

1 2 3 共3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