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图为苏华与被采访人合影,左起为苏华、何泽慧院士、钱民协教授、钱思进教授。
他所购与何家有关的书籍逾千册,并孜孜不倦地阅读、疏理、研究,如今已见硕果,除已出版的《何澄》等外,他还将有《何澄诗文存稿》《西南联大何泽庆》《民国两渡何家》《何泽慧影记》《何泽涌传》等图书付梓或完成
〖核心提示〗
由三晋出版社出版的我省著名作家苏华先生的新著《清代两渡何家——一个文化世族的递进史》,刚刚面世,即引起省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10年前,苏华先生从其擅长的文学评论突然转型,潜心于山西文化世族灵石两渡何家的研究与写作,成绩斐然。从乾隆至光绪朝,这个蜚声海内外的家族一共出了15个进士、9位翰林。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又出了山西第一个留学日本学习军事科学的何澄;慈禧太后的女史、最终培养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世界级非汉语语言学大师李方桂的何兆英;山西第一个留学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哲学)学位的何怡贞;山西第一位学部委员(1980年后称院士)、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破做出卓越贡献的何泽慧;山西第一位主编全国医学和药学统编教材《组织学和胚胎学》的何泽涌;精通八国外语、中共北平地下党情报网主要创建人、中共中央和苏共中央公开论战的著名“九评”俄文最后审稿人何长谦;精通14国外语、孙中山先生的保健护士何芬。苏华说:“我要研究和洞察的是,从科考举士到废除科考的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在中国近代史上两次翻天覆地的大变局中,一代又一代何家人是如何华丽转型的。”
偶然走进何家
20年前,山西省文史研究馆租借山西省军区第一招待所的一栋两层小楼办公。时任《中国方域》杂志主编的苏华先生,与住在这个大院宿舍的山医大二院何为群大夫相识。何为群是山西省军区原司令员王扶之的女婿。一天上午,两人在大门口相遇,何为群问他有事没有,“没有的话到我家看几件东西?”就是这一看,看出了苏华走进何家的心芽。所看第一件东西是梁启超在1916年夏季,将新出版的《国民浅训》一书寄赠何为群爷爷何澄时所附的一通书札。当时苏华并不知道梁启超的这本“现代国民必备之常识”的小册子为何物,只是知道了梁启超与何澄有革命的关系。接着又看何澄子女将后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私家名园网师园捐赠给国家的证书,将何澄旧藏1374件文物悉数捐赠给苏州博物馆、72方珍贵遗藏印章印材捐献给南京博物院的清单。苏华回忆,当时看完后不是惊讶于这是个文化世家,而是奇怪这家人是怎么从山西走出去的?更想不透的是,何澄怎么那么有钱,又买文物又买园子?!
2004年,山西著名出版人张继红想要出版一套“人说山西”文化旅游系列丛书,找到著名评论家阎晶明和苏华担任主编和执行主编。苏华在审阅唐晋所著《红门巨宅王家大院》时,突然想起该在附录的“名人纪事”中加上从灵石走出去的何澄!于是他把前几年在《大公报》《文汇报》所刊发的《何澄与网师园》等3篇小文补了进去。因是图文书,苏华从何为群处拿来他爷爷奶奶的照片及一大本印章图册准备选择数方配文。张继红看到后,一下子有了灵感:“做完‘人说山西’,我想再出一套‘山西文化世家书系’。”苏华说,好。那就先写何家。半年之后,此事得到时任两渡村村委会主任、两渡何氏第十八世何文苑的大力支持。从2005年4月起,在何为群的引领下,苏华“走进”何家。
2005年至2009年,他十余次到上海、苏州、南京、沈阳、北京、保定,与何澄子女、孙辈深谈。收获最大的是:在何泽瑛处,翻拍了近百封幸存下来的老家信,其父何澄诗作手稿五六十首,未刊行的《舟中随笔》七八篇,以及与友人往来的书札百余通;在何怡贞和何长孝处,获得了老照片各百余幅;在北京中关村著名的“特楼”——14号楼钱三强和何泽慧的家里,听到了让他一直铭记在心的一席话。何泽慧说:“我留学德国是山西省政府资助的。当时山西有个规定,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不资助,只资助国立大学的3名女生出国留学,所以我很感谢山西。我没有什么可写的,写我父亲我支持,他最爱国;我小弟弟何泽庆比我们都聪明,他读《资本论》后写出的那些经济学文章,我们都看不懂。他生前曾寄给于光远几篇,剩下的遗稿我给了黄祖洽。你也该写写他。”
最后,苏华把写何家的第一个人物锁定在了这个文化世族承前启后的民国“在野要人”何澄身上,与何泽慧跟他的一席谈不无关系。2011年10月,长篇传记《何澄》出版后(与张济合作,2013年又出了增补版),最令苏华后悔的一件事是,何泽慧生前特别想看到她父亲的这本传记,因为他的三易其稿,未能了其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