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带好学生,是特别要紧的事(图)
//m.auribault.com 2016-02-25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施一公在进行科研。资料图片

  采访施一公,并不容易。

  因为总是一不小心便身处“风口浪尖”,身为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的他,已不太愿意接受采访,但听说记者的目的是关于学生培养,施一公欣然应允。

  看得出,虽然力求低调,但对于如何育人,如何做一名好导师,施一公还是忍不住有话说。在他看来,与其他事情相比,带好学生、做好科研、做出对人类有价值的成果,是特别要紧的事,也是他一刻没敢停止思考的大事。

好的导师,要将自己对科研的态度、视角、方法传承下去

  “我们处在一个实验室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时代,在鼓励科研人员发挥创造力的同时,保证产出的科研成果在技术细节上的可靠性、在科研伦理上的严谨性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为何对于年轻科学家的指导十分重要。成为一个实验室的‘老板’,并不自动意味着能给他或她的学生提供优秀的指导。”

  《自然》杂志总编菲利普·坎贝尔的这番话,也是《自然》设立杰出导师奖评选的考量,这个奖项旨在嘉奖科学领域的优秀导师,强调导师启发年轻科学家的重要性。

  在施一公看来,导师对于学生的第一责任,是教会学生选择课题,教会他们如何判断课题方向、研究价值,而不是让学生瞎摸索。同时,当学生在做研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其解决问题。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导师很难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

  “一方面是因为老师们太忙、事情太多。我个人也是如此,有时都觉得愧对学生。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责任心以及导师的个人能力,来自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施一公回忆起自己在国外求学时的经历,“那时候,我的导师每周都要与我认认真真谈一次,了解我目前的研究状况,取得了哪些突破、遇到了哪些问题。”

  怎样才是合格的导师?在施一公看来,“科研能力的合格是基本条件,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条件,是投入的合格。但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管理机制只能对导师上课的时间做出约束,对于责任心以及指导学生的效果,很难给出评价、做出约束。”尤其令施一公感到担忧的是,目前高校许多教师忙于自己的课题和项目申请,没有真正将精力与心思花在学生培养上。美其名曰给学生更多主动权,实则也许是一种不尽职的表现。

  施一公认为,好的导师要能真正影响学生,将自己对科学研究的态度、视角、方法传承下去,把科学的风格、修养、研究成果传递下去。

1 2 3 共3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