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当代愚公”许志强
//m.auribault.com 2016-04-28 来源: 甘肃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把卫星地图放大到2 公里的比例上,召开过“榜罗会议”的通渭县榜罗镇,像是一个山连着山的沙盘模型,山脊上和背阴里有着几片被烈日晒得发白的绿,绝大多数地方是干旱得无一丝水份的黄土地。

许堡是榜罗镇张川村的一个自然村,隐藏在“沙盘模型”的一个褶皱里。与卫星地图上不同的是,真正走到这里看到的是一片沁人心脾的绿。有油松、黑松、罗汉松、侧柏、刺松,还有竞相开放的桃李、海棠。这片大约300 多亩郁郁葱葱、满沟满?艿穆蹋?墙衲?8岁的一位老人用48年的汗水浇灌而成。

这位老人名叫许志强,被当地人称为“当代愚公”。

山水不能冲走庄子

顺着一条宽展的砂土路,迎着绿色往最浓处走,路的尽头就是掩映在桃李松柏之间的许志强家。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雕塑花的木质门厅,老旧苍然,门楣挂着“全国绿色小康户”的牌子。入门,一条干净的砖铺甬道旁挺立两排松树。由甬道进入院子,一面带着月亮门的矮墙隔出新旧两个院落。旧院里,翠竹、松树、柏树高大浓翠、清气满院;桃树、海棠、樱花满树繁花,花香扑鼻。新院里,起脊瓦兽的气派大厅房前,一座玲珑别致的凉亭掩在松柏之间。站在亭子里放眼向对面的山?芡?ィ??劬∈锹躺??蝗萌送?松泶κ?昃藕档穆ぶ校?腥缃?肓寺躺?傲帧?/P>

“我种了大半辈子树,没享受过好吃好喝,却天天享受好空气、好气候。”

面对满眼的绿,许志强老人一脸的自足和自豪。

48年前,这里皆是荒山秃岭。在老人的记忆里,房前屋后到处是黄土裸露的深沟和水土流失形成的大“窟圈”。一下大雨,土崖就会被雨水冲刷地塌陷,“窟圈”越冲越大,山水卷着泥汤漫进院子,雨过天晴只留下一层没膝深的烂泥。

老人印象最深的是,1968年的那场大雨,山水冲断了去沟里担水的土路,老三家媳妇担水时脚底一滑就跌进“窟圈”,差点没命。“再这样下去,要不上十几年,不但先人留下庄子会被山水冲走,就是命也可能被窟圈要了。”当时,年轻的许志强面对眼前的情景,下定决心要用树根根把泥土“串”住。

那一年,许志强刚20岁。之后的48年,他只干了一件事——栽树。

一担担挑来满山苍翠

刚开始,许志强栽植的树种是新疆杨。

从房前屋后到沟里崖上,一栽就是10年,许志强也从20岁栽到30岁。看着小树一天天长大,他心里的喜悦也一天天增长。但天有不测风云,包产到户那年,他栽的新疆杨突然得了天牛病,大面积枯死,曾经下的苦、流的汗,全都打了水漂。“男子汉大丈夫,不能有困难就低头。”突如其来的打击,不仅没有激垮许志强,反而激发了他的犟劲。

可是,栽什么树种呢?“栽树要栽古松柏,做人要做真君子。”小时候父亲常说的这句话启发了许志强。于是,他挖掉死树,从头再来,开始栽松树和柏树,硬是要在干山苦岭上栽出四季常青的奇迹。没树苗,他就挑着担子到洛门、陇西去买;没钱买树苗,他就“瞄”上了家里的家当,家里养得小马驹卖了700 元,瞒着妻子全部买成了树苗,还说把钱存进了银行。一次,妻子让他抓只鸡卖了,买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可他用卖鸡的8 元钱买了树苗;家里养的猪下了10个猪娃,卖了40元,买成树苗,对妻子撒谎说钱要存起来盖房用;家当卖没了,他又用担子挑着自家的粮食徒步到武山的洛门或陇西的文峰粜卖了,再买成树苗、花籽挑回来……

“文峰离这里70多里路,洛门一个来回得走一天两夜。我一个人不敢走夜路,就和大哥一起去。”回忆过去,许志强略有哽咽。大哥许志刚和许志强是双胞胎,那些年为了栽树,兄弟俩无数次挑着担子行走在去洛门、陇西的山路上,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凉水,担去自家的粮食,换来一担担树苗。而为了让树苗有地方栽,许志强还拿自家的耕地去换村里人的荒山荒坡。

48年来,为了栽树到底花了家里多少钱,许志强也说不清楚。他只清楚地记得,为了多买几棵树苗,他从没进馆子吃过一碗饭。

用树根根把泥土串住

“栽树苦得很,复杂得很。”许志强老人栽树48年,也总结了一肚子“植树经”:“要整地、挖坑、栽树、浇水、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一天的时间挤得满满的。”

老人的家周围,以前到处是窟圈、大沟和土崖,要栽树就要整地。夏天,他每天早上4 点多天麻麻亮起床,喝口罐罐茶,就上?芾锔苫睿?胀纷钌沟氖焙蛞膊恍?ⅲ欢?欤?缟? 点多摸着黑下地,寒风吹得手上都是血口子……几十年来,他无论寒暑,不管风雨,终于填平了所有的“窟圈”,栽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柏。

不仅如此,他甚至在崖边用绳子吊着下到半崖去栽树。对此,他说:“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只有在崖上栽上树,让树根根把泥土串住,才不会让山水冲走。”

如今,地平了,树绿了,许志强头发却白了,也更闲不住了。锄草、松土、防霜冻、防病虫害、防牲口踩踏、防火,只有天天和树在一起,老人才能感觉到踏实。哪天不到林子里转一圈,他就吃不下饭,心烦意乱。而只要进入林子,他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每一株树的来历:“这是五针松,一束有五根松针;这是云杉、油松、龙柏、雪松……”

在儿媳赵润润的记忆里,公公许志强天天忙着树的事情,唯一让他休息了的是2013年5 月做了手术后的半个月时间。“半个月后刚能下地,老人就拄着拐棍天天到林子里去,拿个尼龙袋子坐在地上锄草,锄完了一块就向前挪一挪接着锄。”

望着满眼的绿色,许志强有一桩心事。“我今年68岁了,儿子在新疆做生意,儿媳领着三个孙子在外边上学,将来这300 多亩林子交给谁呢?”许志强问自己,也问前去采访的记者。

前些天,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老人的事迹,老人觉得这是好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也能像他一样绿化荒山,建造“陇上江南”。同时,他希望将来国家能把他建成的这片林子管理起来,让这里长长久久四季常青。

“林子有人管了,我付出得辛苦就有价值了!”老人说。(本报记者 杨世智通讯员 朱红霞 雪永鹏)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