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
//m.auribault.com 2017-07-25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529 杨素静

  529 杨素静

  杨素静,女,汉族,1968年6月生,辽宁省鞍山市交运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汽车分公司工会干事。

  17年前,丈夫见义勇为牺牲。杨素静为爱坚守,悉心照料家人,让公婆安度晚年、孩子幸福成长。她用坚韧和执着,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2000年10月,杨素静的丈夫吕强工作时遇到一男子持刀劫持少女,立刻上前阻挡,被歹徒刺中腹部英勇牺牲。听到这个噩耗,杨素静几度昏厥。她已怀有6个半月的身孕。为了让丈夫的“生命”能够延续,她坚定信念把孩子生下来、抚养成人,并全心全意孝敬公婆,让他们有个快乐幸福的晚年。

  2012年,杨素静的公公由于心脏病离开了人世。不久,婆婆伤心过度也病倒入院。杨素静不仅上班、照顾孩子,还照顾好婆婆。婆婆年过七旬,身体每况愈下,2012年又患上类风湿性心脏病和滑膜炎等疾病,基本丧失自理能力。她每天奔波于单位和家之间,定时帮老人洗脸、换衣服,给老人喂饭、喂药。怕老人感到孤单寂寞,她一有空就坐到老人身边,陪老人拉家常、谈琐事,哄老人开心。在杨素静悉心照顾下,婆婆病情得到极大缓解,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精神状态也好多了。婆婆逢人就说:“素静比我的亲闺女还亲!”

  从孩子记事起,杨素静就教育女儿要孝敬老人、遵守公德、乐于助人。女儿小时候常问起爸爸,杨素静总对她说爸爸出国了。随着女儿长大懂事,杨素静找出丈夫的照片,告诉她:“你爸爸是一个英雄,是我们全家的骄傲。”知道真相后,女儿理解了妈妈的不易,更加努力学习,回报妈妈的爱。在她悉心培养和教育下,女儿2008年参加全国英语大赛获得冠军,2015年又以优异成绩获得鞍山市中考第一名。

  杨素静经常教育孩子:“爱家人,更要爱他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她经常带着老人和孩子一起做义工,把家庭的小爱延伸成关爱社会的大爱,努力帮助更多的人。

  杨素静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30 肖飞

  530 肖飞

  肖飞,女,汉族,1989年9月生,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河坝镇普兴村村民。

  肖飞是一名弃婴,出生3天就被遗弃。她长大后却心怀感恩和大爱,精心赡养7位老人,全身心传递大爱与孝道。

  一出生,肖飞就跟苦难和贫穷紧紧捆绑在一起。出生3天,她被亲生父母抛弃,被一对农村夫妇收养。17岁初中毕业后,她只身前往广东打工,与老乡吴军结识、相恋。吴军来自一个特殊家庭:父母智力障碍,母亲哑巴;三叔三婶也患有智力障碍,无子无女。在众人热议和观望中,肖飞和吴军牵手走进婚姻殿堂。家中一贫如洗,仅有的3间木瓦房住着老人们,他们就把猪圈隔出来当了婚房。

  婚后,小两口本可以留在城里打工,过自己的小日子。可想到家中的老人,肖飞与吴军商量,回到了贫困山村。2012年,肖飞养父患肺气肿丧失了劳动力,她又和丈夫把养父母接到身边。自此,一个汇集了4个特殊家庭的11口之家正式组建:夫妇2人,2个孩子,7个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11人3间木瓦房,当务之急是解决住房问题。肖飞夫妇四处借钱、赊欠,自己动手建房,2014年春建成一幢两层砖房,让老人们在有生之年住上了不漏风雨的好房子。为了还清10余万元外债,吴军不得不外出打工。肖飞在家里照顾小孩、侍奉老人、干农活打零工,每天早早起床,一直忙碌到深夜。

  老人们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肖飞既要替婆婆、婶婶擦洗身子,还督促公公、叔叔洗澡、换衣服。几位老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产生摩擦。她还要充当矛盾纠纷“调解员”,像安抚小孩子一样耐心调解着一桩桩“矛盾”。最艰辛的时候,是几位老人同时生病,她忙前忙后,端屎端尿,身心俱疲,但也没有嫌脏叫苦。

  肖飞九年如一日的无私付出深深感染着周围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人来帮助关爱他们,老人们活得更有尊严。

  “我体会过被亲人抛弃的痛苦,所以我不会抛下自己的亲人。”这是肖飞的心声。

  肖飞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贵州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531 肖霞

  531 肖霞

  肖霞,女,汉族,1963年10月生,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街道东正社区居民。

  “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29年栉风沐雨,肖霞悉心照料脑瘫女儿,用坚韧的双臂托起折翼的天使,教育培养肢体萎缩、仅三根手指能动的女儿,以张海迪为榜样,坚强、乐观、善良地面对生活,在键盘上敲出近百万字网络小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女儿出生10个月被确诊为脑瘫,医生断言最多只能活5年。肖霞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但从不言放弃,用坚强母爱激发生命能量。她带着女儿四处寻医,花光积蓄,孩子却一天天变得四肢无力、腿脚外翻、无法行走。“既然改变不了事实,那就改变对生活的姿态”,这是支撑肖霞走下去的信念。肖霞展开母爱的翅膀,不离不弃精心守护自己的天使。女儿身体免疫力极低,极容易生病。3岁那年得了严重肺炎,医院连下几次病危通知书。肖霞抹去泪水,坚强地说:“她不放弃,我更不会放弃!”奇迹出现了,肖霞和女儿共同跨过了那道坎。从此,肖霞从起居到饮食调配,从室内布置到来人接物,处处小心、妥善安置,为女儿撑起一道无形的防护伞,最终打破了“活不到5岁”的预言。

  勇敢面对,陪读造就生命的奇迹。当女儿第一次要上学时,肖霞心里一震。她知道,周边异样的目光,上下学、喝水、上厕所这些简单的事等,怎么办?看着女儿渴望求学的眼神,她决定陪着孩子上学。16年,母亲微笑的面庞、轻松的话语、温暖的目光,给了女儿勇气、自信和力量。女儿付出比常人多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努力,高考被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录取。大学四年,肖霞搬到学校旁边租房陪读,女儿努力不懈,励志奖学金、优秀青年学生、“感动校园”十大杰出青年等一样不落,甚至摘得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总冠军。大学毕业后,女儿坚持考研,并用两根手指“点”出了两部网络小说,创造一次又一次人生的奇迹。

  照顾瘫痪女儿,服侍年迈公婆,肖霞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29年来,肖霞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都给公婆、女儿增加营养。丈夫常年工作繁忙,肖霞一个人默默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用自己的坚强和乐观创造了虽然艰辛却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

  肖霞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32 吴妙君

  532 吴妙君

  吴妙君,女,汉族,1963年2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

  吴妙君日复一日悉心照料罹患癌症的丈夫,让他延寿12年。她乐观坚强,用柔弱的臂膀、顽强的意志担起照顾公公和自己父母的重任,将女儿抚养成才,为家人创造了美好生活。

  1983年,吴妙君卫生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白衣天使。1987年,吴妙君与丈夫喜结连理,两年后女儿出生,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1995年,丈夫查出患有肝癌,吴妙君带着丈夫到肿瘤医院就医。由于抗癌药的副作用,丈夫几乎每次吃药都呕吐,吴妙君总是宽慰他、鼓励他、照顾他。为了不耽误医院工作,吴妙君主动辞去妇产科护士长职务。上班时,她尽职做好医院各项工作;下班后,她为丈夫煲汤熬药、陪伴散步。就这样,吴妙君和丈夫与病魔顽强斗争,医生说她为丈夫争取了比同样病人多12年的寿命。

  丈夫离世留下一大笔债务、身患疾病的公公和幼小的女儿。吴妙君独自挑起了家庭重担,撑起这个家。2012年,吴妙君与现任丈夫结婚,公公因患脑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住院治疗。吴妙君每天中午下班顾不上休息就去病房照料老人,帮他穿衣喂饭、如厕、按摩,细致入微。面对儿媳对自己的悉心照料,公公经常感动得泪流满面。2014年,吴妙君的父亲因脑中风并发其他疾病做了下肢截肢手术,生活无法自理。这样,吴妙君的担子更重了。每天,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她还在忙着收拾家务;当别人睡醒起来,她早已为父母准备好了饭菜,帮父亲穿衣、洗漱、吃饭,按时到医院上班。

  因多年过度劳累,吴妙君患上了肩周炎,时常感到疼痛难忍,但她仍一如既往坚守着自己的孝心。吴妙君孝敬老人的品德也深深影响着丈夫和女儿,丈夫尽力为吴妙君分担重任,女儿听话懂事,工作后经常补贴家用、回家探望老人。吴妙君自强、善良、乐观、豁达,多年的守护与付出,为爱人、亲人撑起了一片蔚蓝天空。

  吴妙君荣登“中国好人榜”。

  533 余美芳

  533 余美芳

  余美芳,女,汉族,1982年1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

  照顾脑血栓的公公像亲女儿一样细心,还接过公公爱心接力棒,义务赡养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安享晚安。余美芳用自己的付出,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美德。

  余美芳是个细心而朴实的姑娘。她与丈夫的婚宴办得很简朴,只是一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可听说公公作为东北老人有过66岁大寿的习俗,就精心准备办了一场寿宴,把亲朋好友都请来,为公公祝寿,让老人精神愉快。公公逢人就说:“我有一个善良孝顺的好儿媳,人虽然年轻,但什么事情帮我想得很周到,真是万里挑一啊!”

  公公得了脑血栓瘫痪在床,余美芳不知道陪着他跑了多少次医院。每天无论下班多晚多累,余美芳都要给公公做全身按摩,擦洗身体,接大小便,一口一口地喂饭、喂水、喂药。为了给公公解闷,余美芳每天回来,都会把外面的新鲜事讲给他听。家中的大小事也都征求他的意见,余美芳会说:“你现在还是一家之主。”听到这些话,公公会咧开嘴露出笑容。

  结婚不久,余美芳还同意接纳、赡养了3位生活艰难的老人。公公年轻时偶然认识了无儿无女、生活困难的刘福东夫妇,就一心一意地照顾他们。余美芳婆婆的兄弟生活艰难,公公也把他接来共同生活。公公重病瘫痪了,余美芳主动从公公手中接过爱心接力棒。公公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孩子,这么多年你太辛苦啦,我们最亏欠的就是你。”

  近两年,家中老人相继离世后,余美芳将爱从“家里”扩展到“家外”,将“小爱”拓展为“大爱”,成立馨缘种子社,带着志愿者们去宽慰器官捐献者的亲人,走进敬老院陪伴孤老,引导失独家庭走出阴霾。

  余美芳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534 沙尼汗·艾塔木

  534 沙尼汗·艾塔木

  沙尼汗·艾塔木,女,维吾尔族,1962年12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阜新街文化路社区居民。

  沙尼汗·艾塔木是社区家喻户晓的好儿媳。2005年,婆婆瘫痪在床,她每天为年迈的婆婆洗脸、擦身,服侍吃饭、服药,直到老人去世,勤劳善良的她给家庭带来幸福和谐。

  沙尼汗·艾塔木有5个姐姐和1个哥哥,小时候生活艰难。但在她的记忆里,即使最困难的时候,母亲也会给口渴的路人一碗茶,给放羊晚归的牧民一块馕。母亲告诉她:“你给人家的孩子一块馍馍,他的妈妈会高兴;你给人家的羊一把草,它的主人会高兴;你对人家好,他就会对你微笑。”沙尼汗·艾塔木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从小深受母亲影响,有一颗仁慈孝爱的心。

  2005年,沙尼汗·艾塔木的婆婆瘫痪在床。6年中,她每天坚持为年迈的婆婆洗脸、擦身、按摩、洗脚,服侍老人吃饭、服药,陪婆婆到医院看病打针。怕婆婆寂寞,她还经常邀请邻居到家里来陪婆婆聊天解闷……老人安详地告别这个世界,临终前她流着眼泪紧紧拉着她的手说:“来世你还做我的儿媳妇。”

  沙尼汗家所在的文化路社区有不少空巢老人。婆婆在世时,沙尼汗经常把他们邀请到家中做客,时间长了,她家成了“老人俱乐部”。2010年春天,街道和社区领导找到沙尼汗,希望能在她家的小院开办居家养老点,让社区的鳏寡孤独老人欢度晚年。沙尼汗爽快地答应了,丈夫库尔班·阿不都拉也非常支持她,放下卖羊肉的生意开始刷房子、铺地砖、打扫院子,很快就把8位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空巢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如今,沙尼汗·艾塔木的“家”变成了一个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4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36位空巢老人。

  沙尼汗·艾塔木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535 张红萍

  535 张红萍

  张红萍,女,汉族,1976年5月生,陕西省延安市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专职家属协管员。

  结婚16年来,张红萍悉心照料瘫痪在床多年的奶奶、患胃癌的婆婆和6级残疾的公公,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家庭的半边天,用孝心让迟暮老人乐享晚年。

  2001年,结婚不久的张红萍辞去工作,留在老家照料常年瘫痪在床的奶奶、右脚工伤截肢的公公和患胃癌的婆婆,让丈夫王海峰安心上班。琐碎的家务事、照顾三个老人,张红萍每天从早上一直要忙到晚上12点多。一次,王海峰休班回家,看到她如此辛苦,便与张红萍商量辞掉矿上工作回家找份活干。“不行!这个家有我呢,你好好工作就行。”张红萍当即打断了他。十几年来,家里的大事小事,她都一个人扛着,从来不抱怨,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她总是报喜不报忧。

  奶奶患有膝盖骨髓炎,因为手术失败而瘫痪在床。每天忙完家务后,张红萍就守在奶奶床前喂水喂饭,按摩翻身……直到2008年冬天,奶奶离去。2013年5月,婆婆胃癌病情恶化,大小便失禁,她坚持给婆婆擦洗身子,拆洗被褥,从没说过一句怨言。婆婆意识不清时,拿起身边的东西就往嘴里塞,有一次给婆婆喂饭,婆婆把咳出的痰用手抓起来放在碗里拌着要吃下去,她制止却被婆婆扇了一耳光,她边哭边继续给婆婆喂饭。婆婆去世后,她带着公公来到矿区,一边照顾公公,一边照料丈夫。公公以前在一次事故中右腿截肢。他怕别人笑话自己,不愿下楼,时间久了,脾气变得焦躁。天气好的时候,张红萍劝说公公下楼,陪着他走路散心,和楼下老人一起下棋。平日里,她精心照顾公公生活起居:公公吃饭口味淡,炒菜时提前给他盛出来一部分再放盐;公公不吃买的馒头,她每隔两天蒸一次他爱吃的花卷;冬天,公公嫌房间有暖气太闷,她就把暖气全部关掉,穿着棉袄做家务。这些年来,老人虽然脾气不好,但他心里明白媳妇对他最孝顺。

  张红萍荣登“中国好人榜”。

  536 张克英

  536 张克英

  张克英,女,汉族,1960年3月生,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大侯庄村村民。

  “儿媳”“妻子”“嫂子”“弟妹”“伯母”,都是张克英的家庭角色,而每一个称谓背后都是一份责任。她孝敬公婆,照顾患病的小叔子、侄子、侄媳妇和两个妯娌,几十年如一日,用弱小的身躯托起一家人的生活。

  自嫁到大侯庄村,张克英和丈夫段玉强就与公婆生活在一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便落在了她肩上。对公婆孝顺,照顾他们吃穿住行,事无巨细。多年一贯如此,唯一改变的就是,婆婆患病后,她照顾得更加仔细了。婆婆逢人就夸:“克英是个孝顺的好媳妇,和亲闺女一样。”婆媳二人从没有红过一次脸,村民提起她都会竖起大拇指。

  张克英的婆家是一个大家庭,但好像总有不幸“为难她”。小叔子段玉宝夫妻二人都患半身不遂,无人照顾,生活艰难。夫兄一家也多难,大嫂患类风湿病,侄媳妇腰椎间盘突出长期卧病在床,侄子身体不好并做过头部手术,夫兄的小孙子也因患有先天性疾病,走路说话都很困难。同时,自己还有患病的丈夫。身高只有一米五三的“弱小女子”张克英便成了一大家子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段玉宝夫妻原本居住在市区,距离村里较远。为了让他俩得到更好照顾,张克英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养病,同自己生活在一起。弟媳像植物人一样,洗手洗脸、擦身梳头、喂药喂饭都离不开张克英照顾。她给小叔子端屎端尿,从来没有嫌弃过。一次,夫兄及家人需要带孙子到重庆做头部手术,只剩下身体不好做过头部手术的侄子,张克英主动搬到家里和侄子同住。两个月的时间,每天照顾侄子的生活。

  “这是一个家,我不能让它散了。”当这一家人陷入困境时,张克英没有被困难吓倒,她站了出来,担起了照顾所有弱者的重任。张克英,一位普通的农妇,用自己最质朴的爱为一个家庭遮风挡雨。

  张克英荣获天津市道德模范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537 张茂发

  537 张茂发

  张茂发,男,汉族,1953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鸾凤乡上屯村洲上组村民。

  张茂发和患有渐冻症的妻子危忠喜携手走过40年,不离不弃,给她以温柔和尊严,用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真情挚爱。

  1972年,张茂发和危忠喜结婚。一次,危忠喜突然感觉四肢发软,干活吃力,张茂发陪妻子到医院检查,却没查出病因。1978年、1981年,他们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儿子的降生为这个家庭带来欢乐,与此同时,妻子的病情却明显加重。人日渐消瘦,多走几步双腿就发软,稍重的东西都提不起。“医生找不出病因,每次只是挂上几瓶药水,病情却不见好转。”后来才知道妻子得的是“渐冻症”。之后的20年间,危忠喜的身体每况愈下。2004年,双腿已无法站立,手连筷子都拿不住,口齿也越来越不清,甚至连听力都下降了很多,生活全靠张茂发料理。

  危忠喜倒下了,生活的重担落到了张茂发身上。危忠喜下半身瘫痪,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张茂发每天都要洗一大堆衣物。妻子夜里常常痛得不能入睡,每隔一个小时,张茂发就起来给她翻个身或是用白酒揉擦,来缓解痛苦。几十年,张茂发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当看见外面天气不错,张茂发就会把妻子抱出来,让她晒晒太阳,自己再去忙活其他事。2012年7月的一天,坐在凳子上的妻子一不留神,手扶空了,膝盖碰到地上摔成骨折,张茂发在医院悉心护理了一个月。

  除了照顾瘫痪的妻子,他还得想办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两个儿子如今也患了病,只能在外做些简单轻便的工作,帮不了张茂发的忙。为了养家糊口和照顾妻子,张茂发早年就把八九亩田都调换到自家周边一二百米的范围内,妻子有事,只要喊一声,他就爬上田埂回家。后来,为方便呼叫,张茂发给妻子配了个手机,摁一个电话,就会迅速赶到妻子身边。40多年过去了,张茂发的不离不弃,让妻子心里既温暖又感激。

  张茂发荣获福建省道德模范称号。

  538 张继君

  538 张继君

  张继君,男,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队指挥系军队管理教研室副教授。

  长期以来,张继君与父母、岳父母4位老人一同居住,全身心照顾老人,床前奉亲尽孝不分厚薄;妻子患上肺癌,他与妻子一路相携风雨同舟,演绎了一曲孝老爱亲的动人乐章。

  1994年,张继君不放心年过花甲、身体不便的父母,把他们从老家接到身边共同生活。随着年龄增长,母亲的各种老年病逐渐出现。为母亲治病成了张继君最上心的事,经常带母亲四处求医问药。母亲眼疾严重,生活不能自理,外出看病还晕车。他找来一辆旧三轮车收拾干净作为母亲的“专车”,夏天搭个凉棚,冬天围上一床大棉被,成了冬暖夏凉的“宝马”车。每次看病回来,母亲心情都很愉快,风趣地说:“又坐‘宝马’逛了一趟石家庄,我是人在车中坐、见闻耳边来,比真的宝马还享受呢!”这三轮车一蹬就是20多年。2008年,张继君的岳父被诊断出淋巴癌,先后6次大手术,他都安排住院、陪护照料,白天上课、晚上陪床。一次冬季陪护,他躺在病房窗户下的一张小椅子上睡着了,结果着凉拉肚子,一周水米难进,体重减了十几斤。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上课、输液、去医院陪护连轴转。为了更好地照顾岳父,他干脆就把岳父母接到家里和他们住在一起。2015年3月,岳父带着欣慰安详的笑容离世。岳父离世后,岳母坚持自己回家里住,却很快卧病在床。张继君再次把岳母接回家里,带着她治病,岳母身体很快恢复过来。2011年,相濡以沫的妻子患上肺癌,他又承担起照顾妻子的重任。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扛起了4个老人的晚年和结发妻子的幸福。2012年底,妻子复查发现多发性转移,他和妻子抱头痛哭一场后,厉声驳斥了妻子放弃治疗的想法。他说:“我们是一家人,就是要共同守护,永远不离不弃。”现在,他们与病魔的战斗仍在继续。

  张继君荣立三等功6次。

  539 张博研

  539 张博研

  张博研,男,汉族,1989年7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密云区广播电视中心主持人。

  为照顾癌症母亲,张博研放弃在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他每晚为妈妈洗脚按摩,卖掉房子筹医疗费,用荣誉证书换来母亲笑容……张博研守在病母身边,不离不弃,在点滴之中尽孝道。

  张博研2011年大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被重庆巴南电视台聘用,很快崭露头角,得到观众喜爱。这时,不幸消息传来,已罹患卵巢癌的妈妈又被确诊为乳腺癌。张博研下定决心交上辞呈,面对真诚的挽留,他哽咽着说:“我要回家,回家照看妈妈,一直守在她身边。”张博研回到家乡密云,应聘做了密云区广播电视中心主持人。不论一天工作多忙多累,每晚他都会打上一盆洗脚水,为妈妈洗脚按摩。他说:“我要用每一天的时间去照顾妈妈,让她觉得有我这个儿子很幸福。”

  2012年10月,妈妈的乳腺癌恶化,已到中晚期,不得不采取手术治疗。术后,肝脏一直不好,不能采取化疗。医院推荐注射一种进口药,每20天注射一次,一次两万多元。救妈妈,张博研能想到的办法只有卖掉家里唯一的楼房。父母执意不肯,因为那是留给博研结婚成家的唯一家产。二老拗不过儿子,只能默许了他的做法,一家人搬到仅30平方米的老平房居住。但张博研心里特别敞亮,“妈妈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妈妈住院治疗期间,张博研每天忙完节目录制后,都要坐车去医院照看妈妈,没耽误一天工作、没向单位提出一次困难。

  2016年母亲节那天,张博研主持的节目中,一位听众为自己的母亲点了一首歌,叫《爱拼才会赢》。随着熟悉的旋律响起,张博研趴在播音台上眼泪刷刷地流个不停,他想起了病重躺在医院的妈妈。后来,他得知爸爸已经接到医院给妈妈的两份病危通知书,但老两口为了不让他分心,硬是守口如瓶瞒着他。去年,妈妈又检查出乳腺癌转移的迹象,张博研说:“我绝不会放弃。”他又开始四处为妈妈寻医,只要有一点希望,都会带着妈妈去看。

  张博研荣获“北京榜样”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40 陈科

  540 陈科

  陈科,男,汉族,1978年2月生,中共党员,32046部队某部训练大队后勤处处长。

  妻子被诊断为鼻咽癌晚期,陈科以不离不弃的坚守、相伴相随的呵护,打破医学定论,创造生命奇迹。他用真爱撑起家庭和事业,在执着和坚守中践行军人和丈夫的责任与担当。

  2004年10月,陈科的妻子俞文贞被诊断为鼻咽癌晚期,两位专家连续开出了病危通知书,认为病人短则只有3个月生命,长则半年。半个多月时间,俞文贞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鼻咽部肿瘤不断挤压眼睛,白色的脓液不停地从鼻子和眼睛里流出,咽喉部疼痛难忍,嘴巴无法张开进食。医院专家都劝陈科放弃,但他态度坚决,“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坚持下去。”看着病床上被病痛折磨得面目全非的妻子,看着襁褓里刚刚满月的女儿,陈科决心和妻子一起战胜病魔。除了患病的妻子,年幼的女儿同样需要照顾,陈科既当爹又当妈,喂奶、洗澡、把尿样样来。为了给妻子治病,他几乎走遍福州各大医院,寻医问诊,查阅大量病例资料,还四处打听民间偏方。只要是对妻子的病有好处,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都要全力一试。在陈科的悉心照料下,半年后,俞文贞的病情不仅没有进一步恶化,还奇迹般地出现了好转。两年后他们回到医院复诊时,曾宣判俞文贞“死刑”的医生连呼“不可思议”,说陈科创造了奇迹。如今,这个奇迹仍在延续。

  2007年,俞文贞的病情继续有所好转。陈科一直抱有攻读研究生的梦想,由于妻子患病不得不暂时放弃。俞文贞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对他说:“我现在没法当个好军嫂了,但也不能成为你的拖累。”2008年,经过不懈的努力,陈科拿到录取通知书,决定“带着全家去读研”。他边照顾妻女边读研,一年就修满了全部学分、提前3个月拿到硕士学位。有人问:“这么多年来,你苦不苦,有没有想过放弃?”陈科回答:“这是军人的承诺,也是男人的责任,我的坚守,就是妻子的希望。”2017年5月,父亲又查出患有食道癌。面对不幸,陈科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在继续挑战困难中阔步前行。

  陈科荣立三等功1次,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第1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共11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