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亮相峰会
创造奇迹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如今已成为杭城中又一处“网红”般的观赏目的地。其主会场迎宾序厅里一道道散发着淡雅气质的紫铜门框、迎宾厅内呈现出钱江潮波浪纹路的庄严铜大门、会议大厅里吊顶外圈的“流线型紫铜连心斗拱”……都是朱府铜艺团队最国际化的一次创作:耗费100多吨铜,铜饰面达8000多平方米,400多名铜匠历时近半年打造铜门、铜顶、铜画等在内的大型铜工程,还有陈列于各场馆内的60余件精巧的铜艺作品。
这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从成为G20项目的特邀承建方,到参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西子宾馆、西湖国宾馆以及机场会客厅的铜构建改造,前后只有半年时间。400多名铜匠的加盟,成为团队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合作。为了不负使命,他们在创作中精益求精。
西湖国宾馆里的《蒹葭江月》和《火柿映波》,是朱炳仁首创的熔铜和庚彩技艺的表现。2006年,朱炳仁参与建造的常州天宁宝塔在竣工的最后时刻遭遇大火,首层檐瓦全部熔融,而塔身筋骨颜面完好。朱炳仁在修复佛塔时,发现圣火熔渣中涵藏有千姿百态的熔铜结晶体,从中感悟并首创了“熔铜艺术”。从此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也让他从传统工艺迈入了当代艺术的大门。
6年前的初夏,朱炳仁又在熔铜艺术的基础上,集历史上五彩、珐琅彩、粉彩之精华,独创负载在熔铜材质上的全新彩绘庚彩。熔铜使传统印象中庄重硬朗的铜,线条柔顺、肆意流淌;庚彩则在熔铜基础上通过彩料渗化、叠加、融汇、渲染、抛磨而成,二者的结合,实现了熔铜艺术与色彩结合上的飞跃。
为了“量身定制”与所在场所的建筑风格匹配的艺术品,忙碌一天的朱炳仁只能把作品构思的时间放在晚上。他的床边一直放着一个可移动的电脑,每天晚上上网搜集资料和构思设计的时间基本都在4个小时以上。这也成为他保持至今的习惯,也是为了把握当代艺术潮流,借鉴和学习优秀的文化和技艺,不断充实自己。
已到不惑之年的儿子朱军岷参与并指挥了这次庞大的铜工程。工程节奏紧凑,特别是4月24日到30日工程验收的最后7天,对每个工匠来说都是考验。
因工程工艺复杂,单是迎宾厅里铜大门上的钱江潮纹饰十易其稿;穹顶安装难度大,每一片都需要匠人们用手中的红外线笔进行位置的精确比对。“有一处位置偏移了,后面的位置都会出错。这好比拼图,每一块都必须放在对的位置。”朱军岷说:“头一仰就是好几个小时,长期工作下来脖子酸了,就蹲下动一动脖子继续干。”
穹顶安装完毕,离工程验收只剩32个小时,但还有34扇重达600多公斤的铜门没有安装。所有铜门当时已经运抵场馆之外,离安装地点大约100多米。因没有设备帮助搬运,只能靠工匠们把门一扇扇抬进大厅。“当时现场还有150多名匠人,他们20人一组负责抬门,然后又6人一组负责安装。”闷热的大厅里,通风系统还没开始使用,上百号工匠分散在各处的门厅,汗流浃背。最终,任务按时完成。
“32个小时,34扇铜门,这就是一个奇迹。”朱军岷感叹道。
作为朱府铜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朱军岷也在父亲的基础上开拓和耕耘着属于他的一片天。
妙手父子继
铜艺一脉传
“爷爷留下的只有一把铁榔头。”这是朱军岷对家族铜业的最初记忆。
因为这把铁榔头,大学毕业本可以包分配的朱军岷毅然选择回到父亲身边,拿起了属于他的那把铁榔头,成了“匠二代”。在他的字典里,这是历史赋予他的家族责任。
对比当下二人的铜艺风格,父亲朱炳仁的艺术创作越来越大胆,越来越当代,越来越跳出个体,开始考虑人类、自然等更为深刻的主题;朱军岷的创作则试图回归本真的传统,他首创的熔铜清供和熔铜禅画,以铜水为墨,回溯着“曲水流觞”中一瓶花、一壶酒那般的清新雅致、圣洁高贵,也把千年前的清供带到文房居室中,平添祥和与喜庆。
同时,作为金星铜集团的现任掌门人,他还布局着他的商业王国,思考着如何让曾经一度断层的铜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看得见、买得起”的一件生活品、一份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在当下“互联网”的浪潮里,集团也入驻天猫,开起了网店,还在淘宝和一些自媒体上发起过众筹和拍卖。同时,朱军岷对实体体验店的情愫依然强烈,目前全国开了11家分店,他并不满足,他的设想是开50个商场店和50个景区店。
如何让朱府铜艺走出国门,把铜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写进了朱军岷的未来计划。他告诉记者,团队正在打造一个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结合的全新国际化时尚品牌,将在已有的以文物复制见长的“朱府铜艺”和主打文创产品的“朱炳仁铜”两个品牌上锦上添彩,“希望可以打造成为铜艺版的‘无印良品’和‘爱马仕’”。
朱府铜艺的生意越做越大,父子俩的生活也变得忙碌了。但手上的功夫却没停下,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1080摄氏度高温下锁定在一秒钟里创作,“一秒钟里,铜水不受束缚自由流淌,一秒钟后,铜水就凝固了”。因此,创作的成败都在这一秒之间,朱府铜艺的奥妙也在这凝固前的一瞬间。
朱府铜艺,这所铜艺中的“黄埔军校”也在枝繁叶茂。今年6月开班的铜雕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让32名来自不同领域的工艺精英汇聚到一起。在近两个月的学习中,铜艺与琉璃、景泰蓝等工艺在这里结合。跟随着学员的脚步,铜艺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一个“匠二代”的产业联盟也正应运而生。
如果要说小目标,朱炳仁希望他的新作:五个在本届杭州文博会亮相、根据唐朝韩?辍段迮M肌芬哉媾4笮±?比?鲈轮谱鞯拇笸?#?梢宰呓?使?┪镌旱墓愠∫徽狗缱恕!盎??钟谢??峙#?泄?Ω糜兄泄?!⒐使?!薄?/FONT>
如果说平生的理想,朱炳仁表示:“要在中国建造一个铜宫,它能够超越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这是作为当代工匠,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魂宝”。(记者 俞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