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寻找工匠家族的遗传密码(图)
//m.auribault.com 2017-03-29 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更多

五十余载,父与子,母与女;兄同弟,妇同夫。八个人,四名大国工匠,他们用自己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倾心为国“铸剑”。这就是徐立平家族,工匠精神的传承已经成为这

寻找工匠家族的遗传密码

记航天科技四院7416厂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下)

工匠大家庭 (资料图片)

  “每人都有一抽屉的荣誉,各种奖章、奖状。”多年过去了,徐立平的妻子梁远珍仍然记得打开公公婆婆抽屉时的震撼,公公是一名司机,竟然有一个二等功和一个三等功荣誉。婆婆也有两个三等功奖状。

  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上个世纪80年代末,徐立平和弟弟妹妹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航二代”。工作中,哥俩继承了父辈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在自己岗位上取得傲人的业绩。徐立平成了“航天一把刀”,弟弟也当上了高级技师。

  父辈:我为祖国献青春

  吃苦耐劳,不能丢掉的品质

  上个世纪60年代,徐立平的父母,响应党中央号召,辗转四川、内蒙和陕西,克服种种困难,把青春奉献给了我国战略战术导弹和火箭固体发动机研制。

  两名航天人,同大多数同行一样,来自五湖四海,在封闭的工作生活圈子里,偶然又必然地走到了一起,开启了这个工匠家族基因的酝酿。1968年,徐立平出生;1970年,徐凡平出生;1973年,徐艳平出生。

  徐立平的母亲温荣书是四川泸州人,同徐立平一样,19岁参加工作,成为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员工。“我是浇筑推进剂的,也很危险,只能小心,再小心。”72岁的温荣书回忆说,刚上班没多久,就出了一次事故,一名同事的整个手指都烧掉了,耳朵也烧没了,面目全非。

  那个时候,年轻人争着到危险岗位去,是一种光荣。温荣书和大多数同事一样,没有被危险吓到,工作中,想着各种方法规避危险,用智慧把事故可能性降到了零。

  在徐立平兄妹三人的印象中,母亲的话很少,但只要说话就很有分量。弟弟徐凡平烧伤了,她鼓励儿子:坚强起来。徐立平腰椎压迫神经不能走路,她鼓励说:自己练,否则就真走不了路了。

  母亲虽然表面刚强,但内心比谁都担心孩子们的安危。梁远珍说,经常有一些小动静、小闷响,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婆婆的电话就来了。

  徐立平的父亲徐桂林是江苏溧阳人。曾经是一名汽车兵,转业后分配到航天四院,先后开过卡车、装载车和小车等多种车型。1970年,他接到运输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末级发动机赴京做振动实验,凭借出色的驾驶技术,圆满完成任务,荣获个人三等功。随后,又因工作出色,荣获个人二等功。

  “不带故障出车,不留故障过夜。”这是徐桂林的工作原则。他说,不管什么车,车的外表天天要擦洗,引擎也要擦干净,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故障,才能保证任务来了不耽搁。

  那个年代,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面临重重挑战。大家没有退缩,反而在艰苦的条件下养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品质。

  徐桂林仍然记得一声令下,一个礼拜内,研究所从四川搬到内蒙古的情景。当时,没有房子,就住在窝棚或者借住在老乡家,没有食堂,饭吃着吃着就冻住了。最难的是没有工具和仪器设备,还要正常生产。“大家要冒着随时会燃烧、爆炸的危险,在农民加工粮食的石碾盘上碾磨化学材料。”

  “碰到困难,就要想办法战胜他。”徐桂林经常告诫三个子女,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没有认真、端正的态度,是干不好活的”。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