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毕世华:守好边境守好家(图)
//m.auribault.com 2016-11-17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图为毕世华在中缅边境巡逻。罗金灿摄

  在祖国滇西南中缅边境上,活跃着一支在职不在编、处理边境事务特别有经验的队伍,他们就是由普通边民组成的外事界务员。“有事找界务员”,在云南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一旦发生边界纠纷,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们心中的“草鞋外交官”——毕世华。

  守护边疆安宁的巡边人

  今年1月3日,毕世华随同军地联合调查组前往镇康边界核查时,在118(2)号界桩附近我方一侧触发地雷,左腿被炸断,右腿严重受伤,被立即送往医院。

  “人家20年后是一条好汉,我30天后便是一条好汉。”说起当时被炸伤的情况,毕世华面不改色。

  6.7公里,从117号界桩到121号界桩的这段边境线,是毕世华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段路。从2007年被外事部门聘为界务管理员以来,他走遍了边境上的每一寸土地、?过了每条河流。9年里,他穿烂了40多双胶鞋,记录了30多万字。

  “我从小就生活在边境,当界务员是我的愿望。守好了边界,就守好了家。”当时毕世华还担任着红岩村村支书、村主任,他常常早出晚归,让妻子担心不已。“有时山里信号不好,电话打不通。只有他到家了,我这颗心才踏实下来。”妻子左建芬说。

  在帮助毕世华康复的日子里,左建芬有时候忍不住掉眼泪。“不要哭,没事的。”这一刻,一向坚毅的汉子显出了无限柔情。

  让国旗在边寨高高飘扬

  2009年8月8日,缅甸国内发生军事冲突,大量边民涌入镇康境内,红岩村成为南伞镇涌入边民最多的村。

  卫生消毒、收缴违禁物品、统计流动人员……面对突如其来的涉外事务,为了明晰国境线,保护村民安全,毕世华冒着被流弹击中的危险,把鲜艳的国旗插在了国境线上的显眼地段。

  万绿丛中一点红,巍然屹立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犹如一道坚固的城墙,守护着国土。事后有人问他:“对面到处都是枪炮声,你不害怕吗?”他笑着说:“害怕!但国家需要我,村民也需要我,把国旗插起来,把国界明晰出来,把尊严亮出来。”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毕世华一直牢记着这个要求。2007年6月,他协助组织农户投工投劳3000多人次,为117号至118号界桩小鹿场界河修筑了一道长90多米的护堤。他还组建了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护村队,带领民兵和群众沿着国界线,以经济林为主,种植了1.5万余株界树,在边境线上绘制了一道5公里长的绿色长廊。

  从被聘为外事界务员以来,毕世华先后制止过牧行为120多起,处理过伐行为7起、过耕问题4起,受到双方边民的信赖。缅方边民说,让毕世华有机会一定到他们寨子转一转,他们要用最好的酒招待这位“毕界桩”。

  强边富民路上的带头人

  “村民生活稳定、过得好,边疆才会真正稳定。”毕世华成为红岩村的村支书、村主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产业。

  过去,红岩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用村民杨文义的话来说,就是“吃不吃得上饭,都看老天爷,还谈什么收入”。为了改变全村增收缓慢的情况,毕世华与村委班子一起讨论决定:调整产业,让村民早日富起来。

  “一开始只知道种甘蔗、种核桃,后来多学习、多交流,才发展出新的产业。”2012年,毕世华成为十八大代表。“参加了十八大,政策信息把握得准了,对发展方向也有了新思路。”

  “山区有山区的种法,坝区有坝区的种法。”红岩村的产业布局分高海拔地段和低海拔地段,高海拔地区种核桃、烤烟,低海拔地区发展甘蔗、咖啡坚果套种,逐渐形成了红岩村四大特色产业。从2009年至今,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长到7000多元。不仅如此,在毕世华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修起了产业路,现在全村的产业路已修通100多公里。本报记者 李茂颖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