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化解民怨,甘做村民的“出气筒”
村民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办公家事,得摆平各家利益,难!
上任之初,王光国曾经因为农网改造跟村民动过手。
“这是为大家好的事,别人家的地都让了,就他顶着不让,耽误了几天工期,我就急了。”多年以后,回想起当初的年轻气盛,王光国还有点不好意思。
那天回到家,父亲王从新告诫王光国,“群众永远是对的,村里的事,要心平气和跟大家讲清楚。”
从此,这句话深深印在王光国的脑海。
此后,凡是涉及村里的重大事项,都召开组级村民会议讨论,提交村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会决定;定期公开村务党务,及时公开低保和各种惠农政策补贴。
当村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书记的天平怎么摆?
饮水问题是困扰店子坪多年的老大难。2014年,王光国争取到项目资金,启动饮水工程,村民很支持。可是,建蓄水池要占用几家的地,村民有怨气。
二组蓄水池要占王从文两个儿子的地,地里红小豆长势正好。王光国找到王从文,他推说让找自己的两个儿媳。一家家上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征得同意后,王光国主动到地里帮他们拔掉豆苗。
江苏援建幼儿园,占地六七亩,涉及四家人。王光国召集他们开会,“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贫穷,不能代际传递”,道理掰开揉碎讲,最终达成补偿协议,幼儿园顺利开工。“村民骂你几句,有啥子要紧?”王光国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当了村民的‘出气筒’,过几天,村民想通了,没准还会给你赔个不是。”
短评
用挚热的情温暖人心
□ 刘娜
“干部就是给群众‘提草鞋’的”,村支书王光国朴素的话语,带着山风和原野的味道,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群众的真挚感情。
村支书虽然是个没有级别的“官”,但王光国很珍惜店子坪父老乡亲对他的信任和期待。
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自家的事,设身处地排忧解难;群众思想不通的时候,他在深夜打着火把走村串户,用一颗温暖的心照亮老百姓的心;群众有怨气的时候,他心平气和、不怨不恼,甘做群众的“出气筒”。
用滚烫的心对待群众,王光国甘做“提草鞋的人”,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为群众干实事、解难事、谋福祉上。
用赤诚的情引领群众,王光国像磁铁一样把群众吸引在身边,引领群众跟着党员走,党员跟着支部走,支部跟着党走。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力量的源泉。脱离了群众,我们终将一事无成。扎根群众,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党员干部学习王光国精神,就是要对照标杆找差距,践行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的“六民”要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千方百计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