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打造大国工匠品牌 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图)
//m.auribault.com 2015-12-16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方文墨:精于毫厘 志在千里

  方文墨是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钳工,沈飞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方文墨搜集整理了20余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改进各种刀、量、夹具100多种,改进工艺方法60余项,取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他创造了加工公差0.003毫米,相当于1/25头发丝的表面加工精度的“文墨精度”,是国产新型隐形战机和航母舰载机的幕后功臣。

  在飞机制造中,钳工负责为零件做最后一道手工精密加工,其精细程度、艰苦程度和枯燥程度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每天,方文墨必须半弓着高大的身躯,至少站上八九个小时,反复做挫修动作8000多次。正常情况下,钳工一年会换10多把锉刀,而方文墨一年却换了200多把。为保证手掌对加工部件的敏锐触觉,他坚持每天都用温水泡手除手茧;为避免手受伤和工作时手抖,他不得不远离心爱的篮球,有一斤酒量的他,索性把酒戒掉。

  方文墨设计制造的“定扭矩螺纹旋合器”,使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仅人工成本每年就为企业节约100多万元;他改进的铁合金专用丝锥,能提高工效4倍,每年节约人工成本和材料费46万余元。方文墨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方文墨用自己的双手打磨出航空零件的精度,更用一名航空蓝领青年的志向与毅力,打磨着自己的人生精度。

  潘玉华:军工“绣娘”

  “9·3”阅兵,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预警机是空中指挥所,是整个飞行队伍的神经中枢。这神经中枢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是由手工焊接的,而完成这项工作的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

  潘玉华在军工精细焊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从没做过别的工作,每天琢磨的就是如何让手更稳定,心更静。同事们经常能看到她很晚了还在独自加班研究技术。工间休息的时候,潘玉华会带着徒弟们做投硬币的练习。在已经盛满水的水杯中投入一元硬币,保证水不会溢出,为的是锻炼观察力和手的平衡感。潘玉华的最高纪录是45枚硬币。

  军工精细焊接中有一种叫做植柱的工艺。在一块一元硬币大的电子板上,在没有任何机器辅助的情况下,全凭手感精准焊接1144根细小的铅柱。潘玉华完成一块1000多根的植柱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她的这一手绝活为卫星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厂里,潘玉华是技术水平最高的师傅,也是最严苛的师傅。“真正看到我做的东西,谁在使用它,谁在进行操控,进行掌握的时候,这个心情真的是非常的自豪。我对自己、对徒弟要求严格,是因为使用我们产品的人的生命是由我们来保障的。”潘玉华说。

  李世峰:一把榔头 巧制战机

  在李世峰的工具箱里,收藏着十几把大大小小的榔头。“木榔头用于铝合金零件成形,铝榔头用于校正,铁榔头用于钢件成形……”说起这些心爱之物,李世峰如数家珍。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钣金工、高级技师、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李世峰,28年来,凭着一把榔头,为国内外各型飞机打造矫健的身躯,实现着航空报国的人生理想。

  工作中,李世峰勇于选难题、攻难关,干活思路敏捷、注重技巧。凭着精湛的操作技能,他出色地完成了《ARJ21飞机货舱门框异形件的成形工艺研究》等多项攻关课题,攻克了飞机研制生产中许多关键、复杂零件的成形难关。他根据自己的加工方法总结出的一整套波音产品最佳工艺流程,得到了波音公司代表的赞誉;他组织搭建了钣金结构件手工和液压成形的技术平台,牵头把一批在生产中摸索的绝招诀窍整理成了教材;他干活精益求精,产品质量过硬,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始终保持100%。在今年“9·3”阅兵的空中方队中,五型参阅飞机上就安装了李世峰和他的团队亲手制造的机身零件。

  在李世峰工作的厂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当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战机飞翔在天空时,李世峰知道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洪海涛:“主刀”打磨导弹点火器

  发射导弹时,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发射前点火的瞬间,它直接决定着导弹发射的成败。而洪海涛就是一位常年打磨导弹点火器的特级技师。

  洪海涛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359厂的一名车工。工作21年来,在车工这条看似平凡又单调的路上,他凭着一身硬功夫走得越来越稳健。某型号发动机燃烧室壳体为超高强度钢制作,工件壁薄,刚性差,精度高,装夹和加工时极易变形,极易造成产品超差或报废,这个技术瓶颈一直困扰着科研生产。洪海涛从一次打生鸡蛋的过程中找到了软工硬做的灵感。他发现车削鸡蛋与上述零件的装夹和加工有着类似之处:车削蛋壳而内膜不破,难点是装夹、找正和切削用量。经过反复试验,洪海涛总结出了“三三旋转找正法”,有效提高了加工精度,使产品合格率提高到100%。

  车削生鸡蛋,只是洪海涛技艺精湛、善于创新的一个例证。近年来,洪海涛自行设计、适合实际操作的工艺装备有10多种,攻克了许多关键零部件的加工难题,解决了多项生产瓶颈问题,精湛的技术让他成为工厂车工线上的“主刀手”。

  2009年,深圳一家公司以年薪20万元邀请洪海涛加入,这差不多是他当时收入的三四倍。当时洪海涛父母退休、儿子上学,正是需要钱的时候,洪海涛也曾心动,但他最终选择留了下来。洪海涛说,车床已经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自己舍不得离开这个奋斗了21年的地方。

1 2 3 共3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