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全国劳模巨晓林:“金牌”工人是如何炼成的(图)
//m.auribault.com 2015-11-09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金牌”工人是如何炼成的

——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巨晓林

本报记者 齐 慧

  上图 巨晓林正在调整腕臂。(资料图片) 左下图 巨晓林为工友授课。(资料图片)右图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津保铁路四电系统集成项目部645班为津保高速进行最后调试。齐慧 摄

  10月29日正午,阳光为工地带来了融融暖意。在津保高速白洋淀车站,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津保铁路四电系统集成项目部645班,正在为津保高速的即将开通进行着紧张调试。

  在工班六七个人中,巨晓林很不起眼,一直埋头苦干的他,顾不上和前去采访的记者说话。但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人,从农民工做到了“金牌”工人,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技能大师等称号,还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得到这么多荣誉的他,回到工作岗位还是那个好琢磨、勤学苦练、朴实憨厚的巨晓林。

  忘不了那根冰棍的“甜头”

  巨晓林创新的动力还要从一根冰棍说起。

  1987年,巨晓林被招录为中铁电气化局一处三段的农民合同工。由于条件不出众,他起初工作很吃力。

  “20多年前,接触网的工作大部分以重体力劳动为主。巨晓林个子矮,力气相对小,起初分班,很多工友不愿意和他一组。”和巨晓林同年到中铁电气化局工作、现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接触网六段工长王占利回忆说。

  但是巨晓林有着无比的细腻与韧劲,无论接触哪道工序,都会仔细把技术要点、施工心得记录在本子上,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跟着师傅不停追问。面对朋友和工友的不理解,他说出了心里话:农民工也要懂技术,技术好我们就不会被淘汰。

  就这样靠着勤学苦练,两年后,巨晓林从一个农村小伙儿变成了一名合格的接触网工人。有了工作积累,他的创新之路开始了。

  1989年夏天,北同蒲铁路施工接触网架线作业现场令工人们十分辛苦。这项工作每到一个悬挂点,都要有人肩扛电线在杆塔上爬上爬下。

  一个大雨突袭的下午,巨晓林披着雨衣留守在工地,望着杆塔上的悬挂点盘算着,用什么办法干活能省点力气。通过观察和测算,他用一根铁丝套挂住滑轮试了试,果然能省不少劲儿。工班弟兄们按照这个办法架线,效率一下提高了两倍。工长高兴地请弟兄们吃冰棍,特批巨晓林吃两根。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巨晓林仍然难忘那两根冰棍的甘甜。

  从那时起,巨晓林迷上了工艺改进与创新,一项项创新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极大降低了工友们的劳动强度。巨晓林在他们工班、作业队逐渐成为“难不住”,有事大家都喜欢找他一起解决。1998年,在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中,巨晓林发明了“下部固定绳临时悬吊法”,提高工效两倍以上,且安全可靠。经专家组论证后,当即在全线推广;2006年,迁曹铁路施工,巨晓林研究出了“正线任意取点平移法”,在还没铺好钢轨的情况下,就能确定接触网杆位置开始施工。2008年,他将自己改进的多项工艺工法编成了两本书,和工友们分享……

  巨晓林先后参加了北同蒲线、大秦线、鹰厦线、京郑线、哈大线、侯月线、渝怀线、迁曹线、京沪高铁、京福客专等十几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研发和革新工艺工法98项,创造经济效益900多万元,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工人发明家。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