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十九大代表风采】
耿家盛:努力把每件普通的事情做好
中工网记者 黄榆
“坚持把每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这是54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重工”)车工耿家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从一名普通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再跨界研发环保厕所;从零基础的学徒到全国劳模,再到党的十九大代表,耿家盛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耿家盛出生于车工世家,父母及4兄妹中有5人是车工,6人都是中共党员,出了两个全国劳动模范、两个国家级技能大师。
近日,在昆明重工的塔吊车间里,记者见到了耿家盛。他和几个工友正围在一个平顶岗亭模样的小房子前,不停地比划交流。小房子门脸醒目的位置,写着“零排放移动式生态环保厕所”。“我们放置在街头的零排放生态环保厕所出了故障,连夜运回了车间,一直忙到了凌晨4点。今早大家又赶过来一起查找原因,改进工艺。”耿家盛告诉记者。
2016年,转型中的昆明重工与一家民企达成合作,共同研发一款环保厕所。“一开始以为就是简单的外部结构安装,做起来后才知道远比那复杂。”重担在肩的耿家盛,拿到的只有一张原理图,连设计图都没有,难度可想而知。
为这单活,耿家盛领着创新团队没少费心思。“查资料,向人请教,从零基础学起。前后3个多月,熬了多少个通宵,终于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把概念变为实物后,耿家盛还不满足。在企业支持下,他对厕所不断改良完善。如今,环保厕所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越来越多的订单正向昆明重工飞来。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难的。”耿家盛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在他的工作室里,还保存着父亲留给他的一盒车工工具。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 一头是师傅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这是耿家盛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这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傅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30多年,磨去浮躁,磨出耐心,磨得精细,磨到顶尖。“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时候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
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心中,这位老工匠正用实际行动,彰显新的使命担当,并将把一线技术工人的心声带到党的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