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大国工匠-正文
“战机医生”陈卫林:20年成就航修大师 工匠精神代代传承
//m.auribault.com 2017-04-29 来源: 国际在线
分享到: 更多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维靖)如果将一架战机比作一个人,那么战机内无数零部件就如同人类器官一样,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任何一个部分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机能。人类生病可以向医生寻求医治,你有没有想过,战机“生病”时是谁令它们重新恢复机能的?

  25日,记者跟随“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安徽行团队来到国营芜湖机械厂,见到了航修人陈卫林。

  陈卫林是国营芜湖机械厂的首席技师,主要从事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加工,因为专业技能高超,在许多精度高、加工难度大、形状复杂、任务紧急的零部件生产中,陈卫林被指定为唯一的加工者,可以说,他是一位为战斗机“治病”的“医生”。

  工作中的陈卫林。摄影:刘维靖

工作中的陈卫林。摄影:刘维靖

  一个磨损的零件交到陈卫林手上,首先要检查的是这个零件是否能被修复,如果不能被修复,他需要按照这个磨损零件的样子制造出一个崭新的零件。测绘图纸、设置加工流程、加工零件,说来容易的几个步骤都需要极高的精准度。

  陈卫林说,这几个步骤中最难的,要数设置加工流程,“加工工艺中每一步都要严格设定参数,不同的工艺安排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也会直接关系到后续加工产品的质量。机械加工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储备,还需要长期的摸索和经验积累。”

  陈卫林手中的阀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阀杆与压盖的间隙大小只有十五分之一的头发丝儿那么细,这个间隙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飞机性能的发挥,而流程中的参数中哪怕有那么一点变化,甚至是同样材料的不同批次,都可能会影响零件最后的质量。

陈卫林查看阀杆。 摄影:刘维靖

陈卫林查看阀杆。 摄影:刘维靖

  陈卫林能够成为国营芜湖机械厂的首席技师,正是因为在如此高难度、高精度的零部件生产中,他仍能够保证高质量的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这份高超的专业技能背后,是20年苦心钻研的沉淀。

  从“新人”到“大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97年,现在的首席技师陈卫林还是个刚刚技校毕业的职场新人,他成为了国营芜湖机械厂的一名普通车工。为了弥补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他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先后拿到了大专和本科的文凭。在工作中,他虚心求教,将老师傅操作的细节和诀窍铭记于心。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他还积极争取承担各项生产任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耐心和肯钻研的精神使他很快成长为一名生产骨干。

  20年间,陈卫林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先后完成了300多项零部件国产化自制攻关任务,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万元以上。在国营芜湖机械厂的办公室里,陈卫林讲述了对他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任务。

  在一次某型新机修理过程中,螺栓必须加大尺寸换新。这种螺栓在飞机上需要承受高强度的冲击载荷,而且制造工艺要求特殊,但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国内虽有一家生产却报价惊人,一架新机光螺栓费用就有人民币300万元。

  面对天价,陈卫林不禁想到,“不就是一个螺栓吗?我就不信自己干不出来!”

1 2 3 共3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