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管涵顶进工”李鸿早已习惯在几十米深的地下向着“未知”推进——
【身边的大国工匠】驭“龙”亮剑隧道中
中工网记者 钱培坚
担负上海市“一号工程”北横通道地下掘进任务的超级盾构“纵横号”,近日在上海苏州河畔始发。总重近3000吨、直径达15.56米的“纵横号”,再度刷新了上海隧道直径的纪录。
驾驭“盾构巨龙”穿行于几十米深的地下,李鸿早已习以为常。2016年12月8日,他以“管涵顶进工”高级技师的身份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载誉归来,已是上海隧道越江工程项目管理部总经理的李鸿,仍像一名普通技工一样按时赶回工地,一如既往地琢磨着新的技术难题。
向着黑暗中的“未知”推进
在上海隧道班组成员眼中,李鸿与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李团长”有几分神似。
几十米深的地下世界,与地上截然不同。前方,总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李鸿握着手中的方向盘,操控着盾构巨龙,带领十几号兄弟,向着茫茫黑暗中的“未知”,义无反顾地“亮剑”。
17年前,时任施工队长的李鸿接到了一通急电。上海地铁2号线人民广场换乘站在叠交穿越地铁1号线的过程中,前方土体突然下陷了10厘米。地铁1号线和地铁2号线两条隧道的间隔仅1.27米,下陷10厘米意味着会形成一个坡角,随着盾构机的推进,下陷只会越来越深。
这是上海地铁历史上的第一次穿越,状况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下一步,究竟该怎么做?
地下施工是一项高风险作业,上海的地质属于含水软土地层,要想在这样的软土底层中开挖隧道,就好比在豆腐中打洞。“一旦操作不当导致塌方,兄弟们就没了。”李鸿需要决策:盾构机应该继续向前推进,还是停下?
李鸿和团队在地下反复研究,测算数据。12个小时之后,李鸿终于找出了导致下陷的原因。“一方面考虑到两条隧道要叠交,地铁1号线的加固做得较为厚重了些;另一方面,盾构机在推进的过程中速度过快。”
找到了症结,李鸿重新坐进盾构机。他手动输入指令:刀盘转速是多少、推进速度是多少、控制的坡度是多少……即将启动的那一刻,李鸿一回头,盾构机体内,所有班组成员一个不落:“队长,快出发吧!我们相信你。”
7天后,盾构机冲破黑暗,为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指挥部里唯一的工人
李鸿的隧道人生,已经延续了33年。上海大大小小的隧道,几乎都留下了他的印迹。
外高桥合流污水处理9.1标工程,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称为“九死一生”的工程。作为“精兵强将”,李鸿加入了由刘建航挂帅的现场指挥部,成为这个重大工程指挥部里唯一的工人。
“那是一段令我脱胎换骨的经历。”李鸿回忆说,指挥部成功地运用了聚胺脂压浆对长江底的土体进行改良,使土体的承载力得到明显提高,工程最终圆满完成。
工程难题一次又一次被排除和攻克,李鸿在不断积累和成长。1998年、1999年,时任公司“王牌军”101施工队队长的李鸿,分别完成了“四龙相会”——上海地铁二号线上下行隧道超近距离叠交穿越运营中的地铁1号线上下行隧道;“三龙过江”——上海外滩观光隧道盾构于黄浦江底叠交穿越地铁2号线上下行隧道。
此后,李鸿被同行们称为“盾构穿越王”。
近年来,李鸿及其团队不但为公司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同时还在探索为“管涵顶进工”工种制定具有通用性的规范标准。目前,李鸿团队正投身于多个高难度工程:在武汉,有中国最大直径的隧道三阳路长江隧道;在珠海,有中国首条海域复合地层超大直径隧道马骝洲交通隧道;而在李鸿的老家上海,有“头号工程”北横通道及“郊环之圆”沿江通道……这些工程,代表了国内乃至国际的隧道建设最高水平。
“李鸿是一个时常会给你带来惊喜的人。”刘建航如此评价。
技艺“接力棒”代代相传
1983年,李鸿从上海市隧道技校毕业进入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此后,李鸿从一名施工员逐步成长为施工队长。1998年,李鸿成为“管涵顶进工”首名高级技师。2002年,李鸿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9年,他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
回忆起刚工作时的情景,李鸿如此感慨:“当时上海的隧道工程还处于初级阶段,老一批隧道人靠的是自己摸爬滚打。现在不同了,年轻人拥有丰富的资源、成熟的培训体系,应当学会珍惜,青出于蓝胜于蓝。”
作为“管涵顶进工”第一人,李鸿期待有更多的徒弟可以延续这份事业。
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向上海市人社局提出申请,希望牵头开发企业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项目。很快,这一申请就得到了回应。2013年10月,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浦东塘湾基地规划出2500平方米场地作为基地的实训场地,在市政府配套资助下,投入一台直径6.34米地铁盾构作为培训教练机。
2015年,基地成功研发了“管涵顶进工”这一企业特有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项目。目前,企业内已有首批25名学员通过培训,其中8名学员一次通过考核取得技师资格。
“以前我都冲锋在一线,不放心把盾构机交给别人。现在后继有人,再过几年,就该是我放手的时候了。”说这些话的时候,李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