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理论书库-正文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文明理论新探
——评《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郝立新
//m.auribault.com 2017-11-09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读书者说】

  对于“文明”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诸多重要判断。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我们,对内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宏伟目标的提出既具有推动中华文明当代复兴的深层思考,又体现出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战略维度,标志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迎来了文明进步事业的崭新历史机遇期。

  伟大的文明进步实践呼唤科学的文明理论作为指导,对于文明理论的研究,始终是中西方思想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科学价值也在和各种文明思想的交流对话过程中日益得以呈现。作为对于中国及世界文明进步实践活动的理论回应,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网络文明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李艳艳的学术专著《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一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已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国内系统性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文明理论研究专著,《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一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关注。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灵活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思想比较、文本解读等研究方法,系统呈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思想逻辑,形成了一系列研究特色和理论创新。

探索建构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体系

  一定的文明观同一定的历史观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文明是标志社会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社会历史范畴。但是,对于文明概念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剖析还较为少见。作者抓住劳动、阶级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从劳动与文明的关系角度对文明的内涵作出了界定,揭示出文明是劳动阶级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物质发展、制度完善和文化进步等方面所形成的积极成果。在全书39万余字的论述中,作者还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至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文明理论发展历程,尤其是在整体上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对于西方先验理性主义文明理论的超越之处,主张跳出将文明等同于理性及其外显的传统西方哲学思维窠臼,回到文明史本身,发现文明史进程中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炼出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在文明思想史上的突破性贡献。这些贡献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在推动文明进步的方式上,强调了劳动实践和文明交融的作用,超越了唯心史观理解范式;二是,在文明进步的主体上,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超越了神学史观和英雄史观;三是,在文明评价的标准上,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标准,超越了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物质至上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一书中,作者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逻辑体系、实践路径,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与当代西方文明理论交流碰撞的具体表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论发展的现实价值,以及如何看待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鉴于目前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缺乏的现状,作者的研究进而体现出了较强的开拓性。

力求实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综合创新

  对文明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特定主体的利益诉求,构成了一定社会主体前进的力量。针对体现近代资产阶级利益的先验理性主义文明理论以精神、道德、政治方式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无力困境,特别是其在处理应然与实然、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悖反等方面的理论不足,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一书中对于文明理论进行了马克思主义视域的深入解读,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

  其一,在文明进步源泉的定位方面,实现了从抽象理性到具体劳动的转变。在西方先验理性主义思想家看来,理性是世界本原和人的本质存在,理性自身的发展完善长期被认为是文明进步的源泉。伏尔泰、孔多塞甚至直接把文明进步的历程归结为人类精神进步的历史。基于思想史比较的视域,作者提出,在实现哲学致思路径的变革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把推动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物质生产领域,归结为物质生产活动。人类文明的起源是由劳动开启,劳动塑造了人,创造了人类文明的丰富成果,文明的历史就是“活劳动”不断转化为“物化劳动”的过程。

  其二,在进步方式的理解方面,实现了从理性自觉到实践自觉的转变。近代以来,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文明是精神进步的历史,理性进步是文明的基础,进而把文明进步的方式归结为教化的产物。作者揭示出,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人类文明史首先是一部生产发展史,精神力量也要通过劳动阶级的实践活动发挥作用。

  其三,在基本特征的阐述方面,实现了从一维性到多样性的转变。对于文明问题的先验理性主义理解,往往成为普世文明论、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哲学基础。以个体性来消解整体性、以民族性来消解共同性,必然导致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冲突。对此,作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视域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世界各种文明作为世界文明大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都为世界文明的整体进步贡献出了独特的力量。

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强烈现实关怀

  文明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关照现实困惑,回应现实诉求。“文明”这一语词,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场域极为广泛、普遍,表示着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已然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价值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一书中,作者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人类文明进步规律思想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抽象,而且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写作模式也体现出了巨大现实针对性。该书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型文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步性和必然性,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中国化的经验与创新进行了规律性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步事业的未来作出了科学展望,并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与中国文明进步实际相结合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了创新性思考。

  总的来说,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明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及其专著力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实质、科学掌握人类文明进步规律。该书的思想观点对于当前国际文明对话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特别是对于当前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相信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思想光芒,必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和“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的稳步发展,进而得到逐步显现和验证。

(作者:郝立新,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