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生根开花”系列谈
//m.auribault.com 2016-06-24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让工匠精神“生根开花”系列谈(一)

郭振纲:精致成为一种“本能”

  “事业精心,工作精细,产品精致,团队精锐”——这是被称为在雷达上完成现代“核舟记”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师胡胜的座右铭。一块块看上去不起眼的金属材料,在胡胜手中“蜕变”成精致的雷达零部件。

  “工匠精神就是做每一个行业都要很细心,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事情,不走捷径”——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高级技师裴先锋5年前登上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领奖台,他的焊接技术技压群芳。(全文阅读

让工匠精神“生根开花”系列谈(二)

林琳: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

  胡适先生笔下有位“差不多先生”,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在“差不多先生”眼里,红糖和白糖差不多,陕西和山西差不多,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

  差不多如果放在产品质量上,可能会误大事。(全文阅读

让工匠精神“生根开花”系列谈(三)

韩韫超:耐得住寂寞,有多难?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时下,这句话常用来形容爱情中双方长相厮守的不易,而爱情之外,一个普通劳动者,若能多年如一日地在一个岗位上默默耕耘,同样是一份珍贵的长情。

  “一拿起雕刻刀,我就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里只有点与线,凹与凸,只有我创作的人物形象”;独自默默行走在不见人烟的轨道上,背包里没有眼线笔、防晒霜,而是塞满钢轨探伤仪、机油、打磨布,钢轨的方向就是“诗和远方”……从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主席肖像的原版雕刻师马荣,到年轻的90后“钢轨医生”关改玉,大国工匠多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耐得住寂寞的坚守者,是经得起岁月打磨的长情匠人。(全文阅读

让工匠精神“生根开花”系列谈(四)

 文宁: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熬”下来?

  “熬出一个伟大”——耿道颖在医院放射科干了30多年,终于熬成“神探”,读片“一说一个准”。同样是几十年的岁月打磨,胡胜能在加工飞机雷达零部件时,保证0.004毫米的精度。

  正是凭着超凡的技艺,大国工匠将种种不可能做成可能,其中的艰辛,用一个“熬”字概括,很形象——鲜为人知的岗位,孤独寂寞的坚守,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一分一毫的技艺提升,“熬着熬着,熬出一个伟大”。(全文阅读

让工匠精神“生根开花”系列谈(五)

吴迪:“不疯魔,不成活”

  电影《霸王别姬》中有一位“不疯魔不成活”的人物——主人公程蝶衣人戏难分、专注地活在戏中,成就了人戏合一、突破表演艺术的“虞姬”角色。

  专注于自己的小天地,最终创造出一番成就,“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在电影之外,在更多人那里有了更加真实的演绎。不少大国工匠就是用近乎痴迷的执著,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中国纪录”。(全文阅读

让工匠精神“生根开花”系列谈(六)

张世光:一声“师傅”道出的情怀

  “师傅”这个词很有意思,它不同于“老师”单纯地表达“教与学”的关系,更在教学之外有着情感的表达与价值观的追随。在很多大国工匠的故事里,师徒关系其实无处不在。如果说从普通一员到成为大国工匠,是个“独善其身”的过程的话,那么从大国工匠再到成为“师傅”,就有了“兼济天下”的胸怀。

  跟师傅学什么?首先肯定是技术。与课堂上的书本教育不同,师傅在车间厂矿、操作台前带给徒弟的教育更加直观、实用。因为他们常年奋战在一线,知道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最关键的节点在哪里,最“较劲儿”的难题如何探索。这种亲身实践所带来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提高是书本教育难以比拟的。(全文阅读

让工匠精神“生根开花”系列谈(七)

方大丰:用制度关怀打造工匠的“春天”

  从故宫文物修复师到航天器焊接师,从民间手艺人到国家级技能大赛夺标者……“大国工匠”每天都在释放着励志效应,也对某些悲观论者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回击。

  狭义上,舆论总是把有着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称为工匠。

  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历来并不缺乏对职业技能的倡导,诸如技术比武、技能大赛、岗位练兵等活动,也一直是传统。然而,视质量如生命、对“手艺如宗教般崇拜”的工匠精神,仍然没有成为工人的“集体人格”,这中间或有主客观的原因——比如,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好工人难找”与“好工作难找”仍然是存在于工匠的“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现实难题?(全文阅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