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各项工作,打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教育部日前召开“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上海市“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颇具启示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上海市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本目标: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此,上海市把“课程思政”改革作为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基于多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践“学科德育”的基础上,上海抓住契机,于2014年在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上海按照“统筹布局、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现已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每校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促使“课程思政”理念、育人根本任务在所有高校落地生根。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今年,在具体课程建设推进上,除重点推出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外,上海还着力实现3个全覆盖,即: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综合素养课程改革,每所学校至少选取1门以上课程开展试点;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每所学校至少选取2门以上专业课程开展试点。目前,全市已开出“中国系列”课程30余门、在建20余门,175门综合素养课程和400余门专业课程相继启动试点。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方方面面。对此,上海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市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所有高校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
在具体课程教学中,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与教师们集体备课,亲自走上讲台,为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目前,上海高校党政“一把手”上讲台授课,已成为大学校园的新常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同时,通过“课程思政”改革,高校党委对课堂教学管理有了具体抓手,既抓住了教师这一关键,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又聚焦了学生这一主体,把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落到了实处。
关键环节:聚焦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关键是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用好教学这个主渠道。对此,上海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类课程的不同属性,分类厘定各自功能定位,分类开展重点建设: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攻坚战。在整个课程育人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着眼开展系统价值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优势所在。
今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上海把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作为“课程思政”改革核心环节,全面落实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的工作要求。例如:成立首届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组织78位委员赴全市所有高校现场听课450堂,既挖掘典型,又发现问题,精准纠正;重点支持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同步布点建设15个上海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每个学院予以持续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积极推进领导干部上思政课。今年5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市长应勇分别走上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讲台亲授形势政策课。下半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其他领导班干部也将陆续到各联系高校授课。此外,还将出台《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着眼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坚决打赢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攻坚战。
突出“中国系列”课程的教改创新,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三进”工作。上海加强顶层设计,积极落实,引导所有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这些“中国系列”课程,在选题上深深植根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顶尖师资团队,强调团队组织开展专题式教学,每个专题授课主讲教师均为业内领军人物;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
突出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核心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实践证明: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纯粹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对此,上海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一方面,正在制订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价值标准,围绕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综合素养课程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正在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编制课程教学指南,推广试点经验,努力彰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核心支撑: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针对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主要停留在柔性倡导和要求、缺乏规范性指导和可抓可查的制度安排等情况,上海着力从两个方面推动落实:
一方面,以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上海自2014年起,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实施市属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激励全体教授为本科生主讲专业基础课程,成功止住本科教学质量滑坡趋势并呈现提升态势。在实施教学激励计划过程中,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了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也要在专业发展上具备有效育人的能力。对此,上海构建形成市、校两级有机联动的培训体系,市级层面负责研制培训方案、开发培训教材,并对1000名专业课骨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同时,各校参照市级培训方案,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分类开展针对性校本研修与培训,为“课程思政”全面推广提供核心支撑。
(作者:虞丽娟,系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