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民族院校的使命与担当
陈达云
//m.auribault.com 2016-08-0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民族院校始终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工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特殊定位,决定了民族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着特殊而光荣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站在人类思想文明史的高度、结合中国实际,系统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国责任与世界主义的人文关怀。

  民族院校始终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工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特殊定位,决定了民族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着特殊而光荣的使命。但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民族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标志性成果不多、高水平人才不足、优势学科较少等诸多短板。对此,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进。

  首先,彰显特色,勇于做马克主义民族理论的倡导者和引领者。近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实践,不断遭遇“过时论”“怀疑论”“否定论”的质疑,这迫切需要民族院校倾力打造马克主义民族理论的主阵地,勇于做马克主义民族理论的倡导者和引领者。面对各种质疑与否定,要敢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积极回应,传达正面声音。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做到真懂真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真心真服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真用真会用。只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讲清,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讲透,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讲精,把当前民族问题热点讲明,才能真正彰显民族院校的学科特色,总结民族政策实践的中国经验、提炼民族理论的中国理念,构建民族理论政策的新体系,引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思想,全面树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把握重点,勤于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服务员和咨询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而民族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则应以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工作为着力点和着重点。

  新中国已经走出了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但当前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这迫切需要民族院校切实担当使命,勤于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服务员和咨询员,重点围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等方面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结合现实需求,民族院校应积极完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育体系。当务之急是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特色化建设;加快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民族历史、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法学、民族文学等建设,注重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重视民族艺术、民族体育、民族医药等学科的传承,打造具有民族院校特色的学科体系。

  唯有把握时代需求、国家战略,及时完善学科体系,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民族政策决策水平提升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质量提高上,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的保障上、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上,真正发挥出智库作用,有效履行使命。

  再其次,紧扣主线,乐于做民族团结事业的宣传队和播种机。目前,在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上,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上,迫切需要民族院校紧扣民族团结的主线,创新载体和方式,全面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发展。

  如何帮助各民族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如何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如何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分清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如何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迫切需要民族院校乐于做民族团结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民族院校多开设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有的已建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近年,通过设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创新项目”,加深了学生对民族理论政策的理解,增进了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新形势下,应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群,将课程网站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全社会共享,真正使民族团结教育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进社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种子播撒社会,深入人心。(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