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毕业致辞:给青春加点“钙”
陈先哲
//m.auribault.com 2016-06-23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毕业典礼是学生告别大学校园步入社会的象征性场合,因此毕业致辞更应具有鼓励学生继续奋勇前行并承担社会责任的含义,重在给学生增加精神之“钙”。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典礼上的毕业致辞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今年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的本科生毕业典礼致辞谈了“担当”与“气质”,并被学生称赞为“最接地气”的毕业致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毕业演讲,邀请知名教授探讨了如何看待成功以及“优渥阶层”的使命观。

  毕业致辞中,校长或教授讲了哪些“金句”或“潮语”,往往被人们津津乐道。以前以“欢送加几点希望”为模板的毕业致辞已经开始淘汰,对于年轻一代的毕业生来说,以往的说教腔调实在太不合时宜了。

  毕业致辞在变,是因为时代在变。尤其是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对于平时似乎显得高高在上的校长而言,要是能在毕业典礼上说些网络流行语,不但显得亲民,也是对于个人形象甚至学校的一种宣传。所以,校长教授们一般都乐于放低姿态,尽可能向年轻人的话语体系靠拢。

  校长和教授们在毕业致辞中卖萌耍宝,不但能赢得年轻学子们的点赞,也容易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眼球。但凭此就认为毕业致辞的变化是一种进步,恐怕未必。毕业典礼不是一个听听段子拍拍照片的场合。毕业典礼的核心是庄重的学位授予仪式,围绕这个仪式的所有环节设计,应该是富于庄严感与神圣感的,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的毕业致辞亦当如此。

  所以,毕业致辞的内涵应该保持不变。因为大学精神和仪式文化千百年来亘古流传,依赖的便是传统。毕业致辞的传统来自于学位授予仪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古老大学学位授予仪式,是大学学术传统延续的表征。从学位帽、学袍和毕业致辞,各个环节的设计皆庄严而隆重,都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尊重知识的传统。所以,国外的大学学位授予,从来都是学生心目中一项神圣的活动,知名大学更常会邀请社会各界名流参加,毕业生认真聆听致辞,并由校长或学位委员会主席拨穗,教育的神圣感和学术的尊严在整个仪式活动里展现无遗。

  另外,毕业典礼是学生告别大学校园步入社会的象征性场合,因此毕业致辞更应具有鼓励学生继续奋勇前行并承担社会责任的含义,重在给学生增加精神之“钙”。因此,一般欧美名校典礼上的致辞,校长或嘉宾也会讲笑话,但也常是作为开场白活跃气氛,绝不会通篇追逐潮流之语,而如何勉励学生前行则是不变之重要主题。比如在哈佛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福斯特以“重获新生”为主题发表演讲,希望毕业生们通过超越自己和为社会服务,重新定义自己和哈佛。在同年的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沙洛维则以“学会感恩”为主题,与毕业生真挚地分享了自己对感恩的感悟与理解,鼓励毕业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前行。

  中国大学也不乏这样的经典毕业致辞,鼓舞人心,予人力量。比如在网上流传甚广的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校长题为“不负此生”的毕业致辞——“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标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通篇没有任何流行词语,但充满对毕业生的爱和人文关怀,更有语重心长的价值观引领。又如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校友卢新宁的致辞,“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时代总是在变,但任何时代都需要信仰的力量;参加毕业典礼的人总是在变,但正是因为对传统的尊重才令大学基业长青。(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