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
王新华
//m.auribault.com 2016-06-01 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这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谆谆教诲、殷切期盼,也是明确的要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牢记教诲,践行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变革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在此背景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才不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才能够在国家振兴中发挥导向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信人民创造历史,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聚焦人民的火热实践,为人民著书立说。二是要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各个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层次的教育中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解决“真读”“真懂”“真信”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上能够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其核心是要处理好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各种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做到“向内看”与“向外看”的统一,“向前看”和“向后看”的统一。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所在。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向世界呈现“学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深水区、攻坚期,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抓住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面对各种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性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增强思维的战略性和系统性,分清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使研究成果既全面又具体,既真实又客观,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能够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坚守社会责任

  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武装。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不仅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还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特别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育人的使命更为突出。对高校来讲,要通过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讲,要把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置于学术研究的重要位置,自觉把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坚守道德底线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风不仅关系到学术成果、教育效果的高低优劣,还会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重要影响。一些学术不端事件不仅让知识分子斯文扫地、形象受损,破坏了学术生态,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因此,必须切实解决好学风问题,“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一要有“德高于天”的道德自觉,不求“著作等身”,但求“有益于人”,杜绝“假冒伪劣”“粗制滥造”。二要有“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先做人,再求做事、做学问,“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三要有“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人生理想,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不仅成为学有所长的专家,还要成为社会正能量的生产者、释放者、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