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科学缓释焦虑
朱中仕
//m.auribault.com 2016-02-05 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眼下,孩子放假了,新学期却又旋即开始:三更作业紧,五更培训醒——焦虑难安——这是放寒假?!

  其实,孩子焦虑,或曰教育焦虑,是社会焦虑的耀斑:目前我国普通人群焦虑性障碍发病率高达14%左右,已上升为疾病谱中居前的严重损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病种。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首先得寻求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科学认识焦虑

  焦虑是“一种伴有痛楚的情绪体验”,是人类心理生活中的普遍性恒常:生发于存在,连接于文化,萦绕于心灵,覆盖于生命。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因人无时不在“分离”之中:从出生时离开母体产生的原始焦虑开始,延续到婴幼儿期的对母亲依恋和离开母亲的紧张焦灼;进入青春期乃至成年期,随着“超我”意识生成,社会情境抑制着诸如性、攻击等的“本我”冲动,使之逐步退离“自我”,同时空间扩展和世事变动,个人须不停地由熟知稳定而面对未知不定,须作出选择,在这种斥退“本我”和担忧进入未知情境危险的“分离”中,导致心理焦虑;人生最后都难免离世焦虑。

  这种“分离”焦虑论契合李泽厚的人类学情本体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置身于面对独立的未来预期、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心理压力之下,尤其是目前转型期的社会情境变化多端、价值观念碰撞激荡、生活形态快速流变、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加之竞争加剧,使人处于悬浮奔忙之中(快速分离焦虑),处于未知情境中不确定性危险产生的梦幻般焦虑之中(情境变化焦虑)。

  显然,情境变幻就是快速分离:产生的焦虑是人所共具的心理精神存在;它是一种心性能量,适度可激发潜能、助力前行,过度则损伤认知能力和社会功能,严重者会伴发其他精神疾病,甚或厌世轻生。

  科学指引焦虑

  其实,焦虑存在对象问题:不同对象,焦虑程度和价值不同。故而正确指引焦虑对象极为重要,这涉及时空与理性的关联问题。

  人会随时空变化显示出不同的理性程度。美国经济学家汉斯拉姆等曾做过如下实验:当人们在可即得的10单位货币和一周后获得11单位货币之间进行选择时,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即得而不愿等一周多获得10%;如将时间拉长一年,人们又多倾向于为增加10%而甘愿多等一周。实验表明,在长期行为选择中,人们会理智地比较成本和收益,作出正确选择;反之,往往举措失当,如吸毒、不洁性行为、过量饮酒等,都为满足即得偏好而不顾成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事实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心理时空决定对事物不同解读和不同焦虑对象,产生不同感受和不同焦虑。所以,无论从行为科学讲,还是从社会要求看,开阔心胸,将焦虑对象指向德性修养,“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习近平《之江新语》),为所该为,当所该当,荣辱不记心,毁誉耳边过;指向“忧天下之忧而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不为物役,不为欲使;指向民族复兴伟业,舍鸡毛蒜皮的小焦虑,行体现时代价值的大焦虑。

  科学调适焦虑

  缓释焦虑,除指引对象外,亦存微观技术。

  一是底线思维。遇事第一反应直插兜底的最坏结果:如无殊,定心安,由此再寻思考应对,形成了思维模式,就会“每临大事有静气”,但条件之一是做到不逾矩,二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三是做事紧前不紧后,避免时间压力过紧。

  二是好学尚思。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第六》)静读不仅能定心安神,且能增强对世事的通透心力,理解了自然免得百般烦恼,即中医所说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三是尽力而为。我国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同质社会,难容高鄙视低,凡事喜欢跟人比较,许多烦恼焦虑都出在这里。正确比较只能是给定对方策略条件下,在自己的策略集中挑选最优策略,实如田忌赛马,而不能将对方策略视作自己策略,但许多人都犯视他为己的错误,产生了“别人怎么样,我为啥不能”的无谓烦恼。其实,尽力而为,“尽吾志而不至者,于人无讥于己无悔”,顺乎自然,心安理得。

  四是全面发展。“君子不器”:科学布局兴奋点,适时转换分散注意力,最好能“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寻求自身全面发展,在能文能武一张一弛中,实现个人身心和谐,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