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地方高校转型应避免哪些倾向
王烽
//m.auribault.com 2015-12-22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结构深层次调整进程的开端,它将与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一起,重塑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的面貌。为此,我们特别刊出《地方高校转型应避免哪些倾向》《地方院校应有的独特气质与使命》两篇文章,前者紧紧扣住过去改革中出现的“改革演化为身份之争”“特殊政策催化高校分层”“政府对高校管得过细过死”“以急于出成绩的教育政绩观催生典型”等现象,从宏观层面对如何做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进行解读,后者则借它山之石,从“威斯康星理念”出发,择“服务地方”这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进行深度研讨,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目的,是带动更多高校转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优化,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支撑。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高校转型发展的14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综合改革、省级统筹、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等实施策略。仅从文件的名称解读,就可以澄清几个模糊认识:一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所有地方本科高校都有转型发展的任务,而阶段性任务是重点选择部分高校,不搞一刀切。二是转型重“实”而不图“名”,是向“应用型”转型,而不是之前部分人所理解的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不是更名、挂牌和升格。三是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是“引导”而不是“推动”,明确了转型发展的主体是高校,限定了政府行为的边界。

  正如文件中所强调的,地方高校转型是系统性、综合性、协同性的改革,宏观层面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试点高校与非试点高校的关系,中观层面涉及高校与所在地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社区的关系,微观层面涉及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转型要靠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领,真正的动力是改革,关键是通过政府简政放权和转变管理方式来释放学校发展的活力。当前,地方高校转型的思路、任务和措施已经明确,要把这篇大文章做好,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坚守本科教育价值,避免进退失据

  在经济变局和新形势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根本需要解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指导意见》指出,“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根据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找准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应当强调的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非单向度地跟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起舞,并非放弃知识创造、再创造和传播的基本职能。发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高校才能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大学引领社会的使命,仅靠少数顶尖大学是不能承担的。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横向上需要相关学科和专业、相关产业的支撑,纵向上需要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和技术的应用支撑。高校需要从外部寻找行业企业合作,也需要从内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需要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也需要尊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的规律,特别是重视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和战略研究与应用。应用型本科并非放弃科学研究职能,而是要坚守大学的三大职能,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应用型科学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来,转移到提供能真正解决公众、政府和企业之需的社会服务上来。那些“转型学校是否应归为职业教育”的身份之争,是没有意义的。

  慎重选择试点高校,避免试点资格成为壁垒

  《指导意见》确定了“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基本思路,即通过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试点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高校转型内生动力活力,带动更多地方高校加快转型步伐。

  选择试点高校的权力在地方,前两年已经有省份率先启动了高校转型工作。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不同,一个是“顶天”成为顶尖大学,一个是“立地”接地气。相信随着国家层面支持政策的明确,地方高校的积极性会逐渐增强,地方也急需制定科学、透明的试点筛选程序和支持政策。从过去的经验看,“特殊政策”对高校的吸引力往往大于高校之间的示范作用,政策的示范效应要大于高校的相互影响。既然试点的目的是“引领和示范”,在制定支持政策时,就要明确哪些政策是可以大面积实施的,哪些是为鼓励学校先行先试而实施的。否则,只有少数高校享受的特殊政策就无法引导多数高校转型。

  当然,还要避免政府对试点学校的选择和认可成为地方高校分层的催化剂,使项目实施学校成为一种“身份”,成为试点高校与其他学校的壁垒。成功的典型首先应得到社会、企业、学生的认可,政府的认可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只有开放试点学校资格申请门槛,通过评估等过程管理方式推进试点工作,才能避免形成不公平竞争、不伤害多数学校的积极性。

  以政府转型带动高校转型,避免对高校管得更细

  地方高校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角色,大众化高等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多样化。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进程要远远落后于大众化的速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高校管得过细过死”这个世纪难题没有解决。转型发展是把高等教育推向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契机,本科教育发展实际上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或者是更丰富的办学形式、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是应用型本科成为僵化的“一类”高校。

  在高校转型过程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是政府自身的转型。只要有足够力度的政府简政放权,最大限度激发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活力,在丰富多彩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下,灵活多样的高等教育体系就会水到渠成。政府在转型中的核心角色是制定规则,形成地方高校之间新的竞争秩序,让应用型高校在新规则下成为胜出者。《指导意见》中提到,要对转型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制定分类评估办法,可以看成是沿着这个方向的努力。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对高校的过细控制并非只是原来的管理和评估,有形无形权力、资源的分配方式是关键。分类管理、分类评估,都要以简政放权为基础,要避免由此对学校管得更具体。

  尊重教育规律,避免急于求成

  如上文所言,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改革,要理顺多个层面、多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清权责边界。改革进程中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主要的制度障碍不克服,即便靠一时机遇和特殊政策取得一些成绩,也容易昙花一现。对于地方政府和高校来说,“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策略,有可能与尚未转变的教育政绩观相结合,实践中急于找“抓手”、竞相找典型、急于出成绩。实际上,越是这样“催生”出的典型,越不具有示范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试点高校都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每所试点高校的转型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设计好,扎扎实实地推进每项改革、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只要让学校焕发生机、让学生得实惠、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得实惠,是不是作为典型和示范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