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哲学研究的超越品格
古荒
//m.auribault.com 2017-10-20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哲学研究探本质、重抽象,于是,不满足于表面经验而不停地追问事物运动背后的逻辑机理和发展规律便成为了典型的哲学思维特征。

  古希腊时,“形而上学”“后物理学”都是哲学的别称,这些称谓均体现出了哲学研究的超越性特点。它们都意指,真正的智慧通常并不浮于事物表面,而是超越经验表象的“存在”。正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经验世界背后,有称作本质抑或是规律的东西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规定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哲学研究理应对其展开不懈的探索。

  哲学史就是一部智慧不断向外超越客观世界,同时不断向内超越主观世界的历史。

  向外超越不断突破认识客观世界的界限,就成为了知识论的问题。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哲人总是不满足于既有认知,饥渴地探索客观世界,渴求获得更广泛、更深刻的知识,并尝试去洞见把握各种知识间的有机关联。这种烙刻在人类基因中本能式的超越冲动不断推动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进步。哲学曾经也肩负着获得具体知识的任务,即便如今看来,泰勒斯的“世界是由水构成的”、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由火构成的”等命题已经显得古朴甚至是荒谬了。但必须承认的是,正是这份超越之思不断建构并完善着人类的知识大厦。如今,现代科学早已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壮大。具体的实证知识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领域,科技哲学、逻辑学则会继续对知识的本质和前提、获取知识的方法系统、思维的逻辑规律等知识论问题展开不断追问。而当科学家们不断突破知识界限探索未知世界之时,那份超越之精神亦会勾画出他们自身的哲学形象。

  向内超越不断追寻人类生存的意义,就成为了价值论的问题。哲学是为安身立命提供价值支撑的学说。这些问题不在自然科学探讨的范围之列,成为哲学终极关怀的永恒主题。康德早就睿智地看到自然科学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并感言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让其充满敬畏。人总会有对此岸的关切,还会有来自彼岸的烦虑。如何为精神世界抛下意义之锚,如何为社会发展寻觅意义之灯都是哲学彰显其超越性的驰骋疆场。我们看到,人们有时会执着于做一件事或怎么做一件事,而忽略了为什么做一件事。轻则事倍功半,重则南辕北辙甚至会给自身、社会乃至自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这就警示我们,价值之追思不可终止,哲学之超越性不能停滞。当我们被价值包括以这些价值为根基所建构出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制度法律所“驱使”之时,还必须对价值自身的基础展开哲学反思。这也就成其为伦理学、法哲学、政治哲学等研究领域的合法性根基,它们或许未必都需要提出某一领域的具体价值标准,但必须以超越的姿态对价值的前提和根基进行拷问。失去这一点,哲学也就无所谓哲学了。这种超越性所彰显的不是哲学的高傲,而恰恰是一份永远审慎的谦卑:人都可能无知。

  从哲学的超越性来观哲学自身是哲学的态度,遵循超越性的逻辑还将使我们得以窥见哲学研究的其他一些特性。一是批判性,超越性首先具有鲜明的批判色彩。正是由于对既有的物和思感到不足,才促使新知识的产生。新知识的产生也总是伴随着对已有认知的批判。这一批判的逻辑不仅见之于科学史,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发展自身,如法兰克福学派便以其批判性闻名于世。二是建构性,超越性还意味着前瞻。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仅停留于批判并不能释放出哲学的所有能量。恰如马克思所发出的时代强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批判并不成其为哲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密涅瓦的猫头鹰不能总在黄昏才起飞”,还应发时代之先声并指向创新性的建构与实践。三是现实性,超越性还不能与现实性相割裂。的确,哲学研究理应超越现实,它给予更多的是逻辑与规律上的总体性把握。但它必须和现实保持应有的张力,并以具有超越性的问题意识来反观现实。否则,哲学的超越性也就会沦为文本到文本、概念到概念的空谈游戏。这在本质上就犯了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错误。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