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融通中外”,如何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
孙向辉
//m.auribault.com 2016-08-2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更多

  电影是最能表现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特质的媒介之一,它被广泛用于国际交流,享有“铁盒大使”的美誉。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火热的现代生活,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不过,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处理好了能让热爱异域文化的外国人着迷,否则可能完全无法吸引国外观众的关注。因此,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

  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比如,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武侠片中“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等,都是辨识度很高的文化符号。这也是《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片在海外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把中国好故事变成好作品,还有一个案例是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它不仅在亚洲其他国家好评如潮,还发行了美国版。

  增强电影的本土化色彩,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抗衡的法宝。不过,这种本土化实践有可能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它有时会让中国式表达的电影不太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比如,《人再?逋局??濉贰度米拥?伞贰端镂蚩罩??虬坠蔷?返冉?改暝诠?诜浅B糇?挠捌??诤M馔乒闶倍荚庥隽司骄场?/P>

  中国式表达不单单指中国生活、中国风格、中国表现手法,还包括中国式的市场营销策略。中国的电影营销只有商业院线一个通道,推广过程中更依赖明星、导演路演,这与国际电影市场特别是西方电影分层推广路径存在很大差异。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界从创作者到制片人到营销团队,鲜有长期国外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从业人员,大家更多的是从国外电影学习国外电影,多数人缺乏融入海外国家和地区主流文化生活的经历,对传播对象国观众观影习惯、文化推广路径和商业运营规则不够熟悉,“讲”故事的场景、对象和手法显现了一厢情愿的色彩。

  而在西方国家,异域电影更多是在公共文化机构(大学、电影资料馆、博物馆等)、艺术电影院线中放映,或是以DVD的形式传播。其海外文化推广多由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机构负责,比如设在北京的塞万提斯学院、歌德学院、法语电影联盟,他们作为各自国家的文化传播机构,一直活跃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不遗余力地推广包括电影在内的本国文化。在这些渠道中,更需要的推广支持是文化与专业支持,讲故事的人能从明星、导演转为专家学者和有学术风范的导演。

  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学会把好故事“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融通中外”正是中国电影国际化创作必须遵循的要旨,要选择能激起中西方共鸣的故事,既在内容上融汇中国文化,又在形式上实现国际表达。比较成功的例子是2015年的《狼图腾》和《滚蛋吧,肿瘤君》,这两部影片都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代表作,它们曾在数十个国家展映,各国观众或为草原生活的艰难所震撼,或为身患绝症的坚强所感动。

  做好这项工作,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中国电影资料馆为例,在中国电影文化海外推广工作中,我们对于谁来讲、在哪儿讲、怎么讲方面,都特别突出文化交流和专业品格特质。电影研究学者从来都是海外展映团组的主力,由于国家出访团组名额所限,即便不能派团出访,我们也支持学者以个人身份受邀去对展映国做专业演讲,这也成为我们对外交流最受欢迎的环节。

  与此同时,把国外公共组织和学者发展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地和专业力量的努力,更让我们插上了巡游世界的翅膀。比如,我们与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的合作让中国经典默片《神女》配乐放映,在各大电影节绽放异彩;与英国电影学会(BFI)的合作,则让中国享誉世界的影史名作《小城之春》修复版成为在英格兰地区发行的第一部修复版中国经典影片……

  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110年的历史,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就存有近3万部中国电影。那些跃动在银幕上的影像记载着中国山河的美好、人民的勤劳乐观、战火的残酷与和平的美丽,也描绘着现代中国的生动。如今,中国电影行业正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希望电影从业人员能在国际化创作上更进一步,做到“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作者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