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及启示
李岩
//m.auribault.com 2016-03-08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但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两者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高度契合。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式提出并详细论述了消灭私有制、阶级和压迫,消灭根植于私有制的家庭,消灭国家实现全世界工人阶级大联合,实现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理论。《礼记·礼运》篇中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

  二是价值取向。在利己还是利人这个核心价值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致的利他取向。《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

  三是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种鲜明的实践特色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宋明理学更是深度阐发了《尚书》“知之匪难,行之惟艰”的命题,使知行关系成为理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先后有二程、朱子的“知先行后”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王夫之的“知行统一”说,这些学说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

  四是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资本拜物教对人的异化为现实基础,其目标是把人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以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自己的理论称作“彻底的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格外关注人。《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继而由孔子总结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五是担当精神。共产主义是每个人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形态,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是漫长、曲折的,这就需要一支领导力量来带领大家,这个领导力量就是共产党。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日起,共产党这个工人阶级先锋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团结带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固然“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在实现途径上,却需要“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先知先觉者的使命担当,催生了孔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意识与担当精神。

  当前,中国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要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经验,防止对立、割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倾向。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要求,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而奋斗。

  第二,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无不体现着中国智慧,无不浸润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当前,面对西方自由主义及其衍生出的各种思潮的持续影响,我党须从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角度,构建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政治经济法治理论体系;同时,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和修养方法中汲取营养,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三,必须防止对立、割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良倾向。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史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已不容置疑。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有马克思主义的红色基因。正如陈先达先生所言:“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它们并不对立而是相得益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导向正确,马克思主义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而更具中国特色。”(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