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这一刻,懂得那一代的热血青春
刘婵
//m.auribault.com 2016-08-22 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这个物质丰富、选择多元的年代,还有一场比赛全国超半数电视观众都在收看;在这个网络化、娱乐化充斥的时代,还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

  中国女排赢巴西时,很多人包括媒体都大呼没想到。赢荷兰时,这支年轻的队伍拉回了更多人的目光,12年后重返奥运决赛,铁榔头也“心软”了:我也没见过这么激烈的场面。

  决战塞尔维亚,中国队3比1击败对手夺冠,中国红扮靓了马拉卡纳排球馆,河南姑娘朱婷的“重炮”扣杀,让激情与喜悦跨越18000公里,传回中华大地,无数人热泪盈眶。最后时刻拿下制胜分时,我分明听到左邻右舍传来阵阵欢呼,拿起手机,微信群里是朋友在机场分享的盛况:候机厅每一台电视前,都围满了观战的乘客,赢球后互不相识的人们击掌、拥抱。

  这样的场面,真的很少见。在国人眼里略显沉闷的里约奥运会,前半段被傅园慧的“洪荒之力”、秦凯的浪漫求婚点燃,燃起的是对运动员放下精神负担、享受体育之美的欣赏。但毕竟是四年一遇的奥运会,毕竟是激烈对抗的竞技体育,当越来越多莫名其妙的失误失利、状态不佳出现时,人们开始焦虑中国军团怎么了?

  还好有中国女排,还好中国女排赢了!这一次,燃起的是信心,是勇气。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女排的崛起,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缺;30多年后的今天,当金牌到底重不重要的辩论声此起彼伏时,当国人期待独当一面提振士气的精神灵魂时,中国女排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是坚定、心中有力量,一分分死磕、一场场火拼、一次次逆袭,一支队伍让整个民族为之振奋。

  不仅如此,女排的胜利,更燃起了不同社会圈层的共振。不同年代的人之间,找到了情感的协奏合拍。“女排精神”最初叫响之时,正值50后、60后最青春的时候。是那一代人,是我的父辈们,曾经多少人挤在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面前,看着一记记重扣欢呼雀跃、感动不已。在里约的这一刻,我仿佛读懂了那一代人的热血青春,终于对父辈们久久执念的女排精神感同身受,这种精神根本不抽象,看得见、摸得着、很提气。

  体育爱好者与网络段子手们之间,也罕见地达成了共识——有人读出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有人悟到了“明知不会赢也要拼了命地打”,有人明白了“只要足够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甚至很多网友觉得心中的喜悦无从表达,发起了买女排赞助商酸奶的热潮。正如1982年全国各地民众赞扬女排精神的“三万件来信”,今日夺冠后网络上不分年龄、不分阶层、不分职业刷屏式点赞,共同承载的都是满满敬意和家国情怀。

  我们看到,在这个物质丰富、选择多元的年代,还有一场比赛全国超半数电视观众都在收看;在这个网络化、娱乐化充斥的时代,还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团队项目有着个人项目无法比拟的感召力,就像巴西的足球文化,美国的篮球文化一样,我们期望看到,以这次夺冠为契机,排球文化成为中国全民健身的图腾,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