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让房屋“新陈代谢”起来
赵展慧
//m.auribault.com 2016-04-29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旧宅改造不仅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还能延续建筑历史文脉、节约资源、增加空间利用率、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这是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

  “能不能把大一居改为没有小黑屋的小两居?”朋友家马上要添个宝宝,她最近天天琢磨这事儿。房价涨了,换两居钱不够,可母亲马上要到北京来帮衬,四口人住一居室实在不方便。在看了住房改造的真人秀节目后,朋友颇为心动。“能不能也请设计师改造装修一下,花费既在自己经济能力允许范围内,又能让现有空间发挥更大作用呢?”

  事实上,跟我朋友有一样诉求的人真不少。添丁添口的喜事也是一件愁事,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房价高企,买房已属不易,换个大房子难上加难。还有很多住在老房子里的居民,房间狭窄逼仄,黑暗潮湿,有的甚至没有厨卫设备,对他们来说,能在陋室中过上体面日子的想法更为迫切。

  这些都是长期存在的改善性住房刚需——由于换房等改善方式成本太高,内部空间改造无疑提供了一种更经济的方式。如此,也不难理解为何住房改造真人秀会这么红火。这些节目里,设计师都是有着奇思妙想的能工巧匠,把14平方米的百年老宅打造成迷你别墅,把馄饨铺改造成商住两用的全能空间,陋室里隔出琴房,黑屋里凿出阳光,“螺蛳壳里做道场”,转换空间腾挪出一个个家庭的梦想。

  如果能将这一个个变魔术的改造案例扩散开来,把这些节俭、美观又实用的改造方式应用到更多的惠民安居改造上,相信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住房改善的需求,让很多家庭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实现室雅人和的中国梦。

  事实上,外壳不拆,肚里折腾,这样的改造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个专有名词——“新陈代谢”,这个理论主张城市建筑要像人体内循环代谢一样,外表虽然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内里已经更新。这样的改造方式除了更为经济之外还有诸多益处,比如既能延续建筑历史文脉,也能应需而变,让城市建筑资源得到更好配置,还能动态地适应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此外,不用大拆大建的改造还能节约资源,减少不可降解的城市垃圾。

  “新陈代谢”与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需求也相适应。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居家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把房子改造得更方便老人行动,这类服务未来的市场需求会相当可观。同时,中国还处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住房是让农民工在城镇扎根的关键要素。通过对现有住房内部改造,增加空间利用率,不大的房子也能让农民工拖家带口地住下来,能够大幅降低农民工租购房成本。目前一些地方将空置房屋、农民房或者工厂房内部改造后建成长租公寓等,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房地产供给侧改革,满足更多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

  当然,虽不是大拆大建,房屋内部空间改造也并非易事,而是个精细活儿、技术活儿,尤其是在老旧的房子里,施工的技术手段、公共空间的划分、管道电线的更新、邻里关系的处理,都是一道道难题。而且如果要推广这样的改造方式,材料成本可以精打细算,但设计费用却是个问题。节目的巧手设计师们往往提供的是公益性服务,或者由节目组来“买单”,而在节目之外这些“神奇”的设计方案往往费用不菲,能否通过PPP合作等方式来推广这一惠民项目?值得相关部门和机构研究探索。

  经济快速发展至今,城市建设应该步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阶段,加强设计、提倡修补,更科学更环保更经济地让房屋“新陈代谢”起来,未来城市一定能更宜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