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改革红利并非得来全不费功夫,政府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推进简政放权、实行自我革命;同时,还要有更大的担当,为企业减负、不与民争利,拿出真金白银为改革铺路清障
“国家账本”在两会亮相,引起社会热切关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今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力度,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很多人关心:积极财政政策加码,财政预算如何安排?钱都用在什么地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的“重头戏”。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很多领域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向前推的每一步,不仅需要艰辛努力,还要付出成本和代价。今年财政预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保民生、兜底线的前提下,财政资金并没有大手笔地用于投资建设,而是更多用于为改革“埋单”。
比如,营改增今年将全面推开,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全部纳入改革。与前期试点行业相比,这四大行业自身“块头”大,占到整个营改增总盘子的80%.四大行业全部纳入,营改增的减税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企业减负力度空前。这么大规模的减税,必然带来财政收入减少,这个“缺口”怎么补?此次扩大的赤字,就是用来弥补财政减收,以及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排在第一位。而化解过剩产能,需要出清那些“僵尸企业”。据统计,作为去产能的切入点,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大约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对此,中央财政拿出1000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下岗分流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包括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转岗职工的技能培训等,为他们创业和再就业提供必要支持。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既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一项牵动人心的民生工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规模和人口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消除制度性障碍和差别化待遇。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补齐短板,让进城农民享受与城里人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城乡义务教育学生的公用经费实行统一标准,无论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国家都会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足额安排补助。钱随人走,农家娃进城能进得去学校、念得起书,农民工家庭才会真正安心,在城里把根扎下来。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突出。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单靠政府投资拉动,作用比较有限,效果也难以持续。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最终要靠改革的力量来推动。但是,改革红利并非“得来全不费功夫”,必须要冲破制约增长的结构性障碍,坚决根除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红利,进一步焕发市场的生机与活力。
催发改革红利,政府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推进简政放权、实行自我革命;同时,还要有更大的担当,为企业减负、不与民争利,拿出真金白银为改革铺路清障。这样,才能营造更平等、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把众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为什么是要紧事 | 2012-05-24 |
如何获得深化改革的最大红利 | 2012-05-24 |
观点摘编:公平分享改革红利 | 2012-05-24 |
“改革红利”三题 | 2012-05-24 |
改革是最大红利 | 2012-05-24 |
深化对改革红利的理解 | 2012-05-24 |
不可混淆两种“改革红利” | 2012-05-24 |
改革要使生产生活便利化 | 2012-05-24 |
人口红利消失并不会导致经济停滞 | 2012-05-24 |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如何稳增长? | 2012-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