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曾衍德
//m.auribault.com 2016-02-18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这一任务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农业在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之后,面临推动力减弱、制约因素增多的困难,突出的是品种结构矛盾和质量效益偏低。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个“牛鼻子”,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使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求,使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更有效、生态环境更友好,使农业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竞争力更强。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需要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基本底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任务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不能把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简单等同于压缩粮食生产,更不能搞运动式调整。

  明确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目标,着力提升“三个能力”: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供给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握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原则,重点是努力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安全。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推进产业融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推进农牧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展农业多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做到有保有压。重点是保口粮、保谷物,兼顾棉油糖菜等生产,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主产区产能,因地制宜调减非优势区。四是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提质增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五是坚持生态保护,促进持续发展。以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六是坚持着眼全球,统筹两个市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产品市场,保持部分短缺品种的适度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落实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任务,着力构建“四个结构”:一是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作物结构。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三元结构”。不断夯实粮食产能,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打造一批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示范区。稳定棉花、油料、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建设一批稳定的商品生产基地。按照种养结合、以养定种的路径,积极发展优质专用饲草作物。二是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发展优质产品、专用产品、特色农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的放心农产品。三是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构。提升主产区,建立功能区,建设保护区,构建科学合理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四是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重点是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和轮作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突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重点,就是推进玉米结构调整,重点是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的玉米面积,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及生态功能性植物等,力争今年调减1000万亩以上的玉米面积,实现首战告捷。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需要聚焦发力。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好结构调整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信息引导,搞好指导服务,构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二要强化政策扶持。重点是要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业补贴政策、金融保险政策等,让农民开展结构调整的收益不减少,确保调得动、稳得住。三要加强设施建设。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重点是加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升耕地质量。四要推进机制创新。重点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服务主体,引导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区域优势作物、优势品种,鼓励采用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种植方式,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质量效益。五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培育一批高产稳产、附加值高、适宜机械作业及肥水高效利用的新品种,围绕“粮改饲”、粮豆轮作等,加快选育专用青贮玉米、高蛋白大豆、高产优质高抗苜蓿等品种。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六要加强市场调控。完善主要农产品储备调控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建立吞吐轮换机制。加强进出口调控,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节奏、规模、时机。开展农业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作者单位: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