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王树
//m.auribault.com 2016-09-12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更多

  习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习主席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实践特色的科学诠释,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在科学回答“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中展现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的高度统一

  正是从传统与现实、世界与中国、中国道路与党的领导的高度,习主席以深刻的历史洞见、宽广的世界眼光、强烈的使命担当,为走在民族复兴“关键一程”的中国,锚定了历史方位,标正了前行目标。

  以“中国梦”标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目标。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转型期,距离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行百里者半九十”。习主席以“应势而为”的历史自觉、“见安防危”的历史忧患、“革弊通变”的历史担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指引中国走向未来的宏伟奋斗目标,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以“命运共同体”展望人类未来前景。世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正在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奇迹般崛起”的背后,主流是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欢迎,但也有曲解和误读,还有围堵与遏制。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梦的世界表达,这是我们党的人类担当。

  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奇迹的最深层密码,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与民族复兴正处于“关键一程”同步,我们党也正赶着一场“大考”。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我们党要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关键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说立行、善做善成,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充分彰显了党对肩负历史重任与经受时代考验的清醒认知与坚定信心。

  在科学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中展现理论勇气与政治智慧的高度统一

  习主席坚持“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科学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展现了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

  弘“真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在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不仅是由马克思主义“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的科学品性所决定的,也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所决定的。习主席特别要求全党,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这些论述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的坚定立场、用好“精髓和活的灵魂”的科学态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追求,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石、信仰基石和价值基石。

  走“正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主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进一步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举起了党和人民团结、奋进、胜利的旗帜,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布“全局”,坚持以改革精神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治国如弈棋,要在取势、难在布局,既需胆略、也要智慧。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主席以“五位一体”展开中国发展总布局,以“四个全面”明确改革发展总战略,以“两个一百年”确立中国前进大坐标,以“新常态”引领经济发展大逻辑,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全局大变革,以“一带一路”携手世界共同圆梦,以“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这些都坚持了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体现了守正出新的智慧,是“布全局”的总体性架构。

  在科学回答“为谁发展、如何实现”中展现了实践取向和为民情怀的高度统一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通观这一思想体系,始于问题、源自实践、为了人民,是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源泉,解决问题、服务实践、依靠人民,是思想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归宿。

  强调“问题意识”,在攻坚克难中推动发展。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习主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指出这是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生动的实践中去,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特别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抓住关键、找准重点,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居安思危、增强忧患。这些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体现出习主席强烈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通过不断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胜利。

  强调“实干兴邦”,既胸怀理想又脚踏实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一是坚持实践观点。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二是倡导务实作风。强调要有“钉钉子”的精神,“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特别要求广大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盯住干、马上办”。三是树立创新理念。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实践,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

  强调“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的一大理论创造,标定了发展的需求来自人民、力量依靠人民、价值归属人民。需求来自人民,意味着发展的选项是“人民出题”。所以,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的是小康惠民,“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全面深化改革,追求的是改革利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追求的是法治安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追求的是治党为民,打掉隔开党和人民的“无形的墙”。力量依靠人民,意味着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共建”。我们的发展,既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价值归属人民,意味着发展的成果是“人民共享”。“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必将汇集起万众一心的力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华章。(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