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建设网络良好生态需多管齐下
张国庆
//m.auribault.com 2016-05-25 来源:南方网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而在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的问题上,则需要多管齐下,完善立法,加强监管,打击网络谣言,保护网民隐私,防治网络暴力。

  完善网络立法,保护个人隐私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尤其是新兴媒体发展迅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很多烦恼,其中一点,就是隐私保护不力。网络上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比比皆是,不仅侵犯了很多人的利益,而且也增加了人们在互联网上活动的不安全感。毕竟,言语不和就被对方人肉搜索,或者被了解自己及家庭情况的人曝光自己的健康状况或家人尤其是孩子的情况,是十分令人不安的事情。而问题是,在这方面,国内缺乏恰当的隐私保护和索赔机制。换言之,网络上的诸多乱象,正是生活中社会问题的放大,也是社会治理不足的映射,隐私保护立法的不给力就是一个例证。

  在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把侵犯隐私权现象界定为四个方面:一是“盗用”,指未经允许使用他人姓名、照片、 图片或肖像以获商业利益。二是“歪曲”,也即发表歪曲某人的材料(这里更可能同时违法诽谤法),之所以没有直接归于诽谤法,是由于有些歪曲涉及的个人隐私,是在虚虚实实中歪曲事实,给他人造成困扰和伤害。三是“闯入”,指非法闯入他人隐居处所、侵入他人私生活领域,这既包括线下的尾随跟踪、偷拍偷窥,也包括在网上公布偷拍的视频、照片,包括本人及其家人的私生活场景,也包括大肆谈论普通人的私生活。四是 “公布私人不予公开的情况”,主要指在公开场合(包括互联网上)公布他人不愿外人知晓的私房话、朋友间的谈话、个人及家人悲剧性的遭遇或疾病。这种严格的隐私保护,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表现在互联网上,在可能涉及他人隐私(即便是公众人物,其个人健康、家庭情况尤其未成年家属的情况,都不宜公布,除非其违反了法律或伙同公众人物侵犯了公众利益)的问题上,都谨言慎行。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其中的一个含义,应该是互联网上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也应受到法律规范和处罚,否则,便不会有令人舒服和公正的网络环境,而公民的个人生活也很可能因此受到困扰和打击。在这方面,希望立法部门尽快对民众的隐私保护给予必要的司法解释,尽快出台保护隐私的相关法律,这也是增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举。

  打击网络谣言,走好网络群众路线

  同样需要立法打击的,是网络谣言。一段时间以来,肆意传播的网络谣言,给公众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事件性的谣言传播,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述,抑或是对个人生活带来困扰的谣传(即便是对于明星个人私生活的谣传本身也是不厚道的),都严重影响到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在这方面,不仅每个人都要提高不造谣、不传谣的意识和觉悟,网站管理方及相关执法部门也要有更多的积极作为,相关的立法和解释工作更要跟上。

  值得一提的是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问题。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指出,“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这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领导干部要学会上网,要多上网,要通过网络了解民意,保持对社情、民情的敏感,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是办好官方微博及微信公号。领导时间有限,不可能总在网上,但专人负责的官号,却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及时发布本地、本部门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则要密切关注与本地、本部门相关的信息和事件进展,而这正是打击网络谣言的基础。试问,如果针对某地或某部门的网络谣言已经四散开来,但该地方或部门的相关人员却像睡着了一样不闻不问,又如何及时核实问题、辟谣,进行积极回应呢?有些地区或部门的微博或微信公号很久都不更新,甚至都从未开设,更遑论与网民积极互动,这本身就是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失职,这也使得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发生负面事件时无法积极、有效地做出回应。

  三是对公众事件有预案,有积极的回应机制。在信息时代,对于传播速度惊人、效应巨大的网络传播新形势缺乏敏感度,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地方政府、部委及国企,要对可能发生的公众事件提前做好预案,并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回应机制,这既需要有高水平舆情管理和应对危机的专业人才(这也是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重点提及的人才问题),也需要领导者有较强的公共关系意识和能力,而这些,都是打击网络谣言,更好地响应民意的坚实基础。同样的,其他大型企业和社会组织,也需要积极、诚恳回应民众关切,尽力解决问题,防范谣言的肆意传播。

  防治互联网上的媒体暴力

  破坏网络空间这一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还有网络媒体暴力。多年的媒体暴力研究使我意识到,媒体暴力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渗透力惊人,无论是在电视、电影、网络游戏中,还是在连环画、文学作品、音乐中,抑或是社交媒体上,暴力语言与场面随处可见,它们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对受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上,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美国医学协会组织的一项历经3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媒体暴力特别是娱乐节目携带的暴力内容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非常巨大,它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儿童的暴力意识、增加了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沐浴”在这些节目中的青少年很容易接受暴力作为解决冲突的有效手段。

  互联网为色情和暴力留下了巨大的真空。全球网络既不被某一个政府,也不被私人实体所管理,换句话说,没有人或实体拥有整个网络,这使得在信息高速公路发生的很多“交通事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加之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快于监控能力的提升,使得网络上的暴力犯罪层出不穷、难以控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日新月异,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运动场吸引到了网络上,他们正在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一方面,他们成为了暴力行为和语言的被攻击对象,轻则遭致谩骂、诋毁,重则被诱骗受到性侵犯或被诈取钱财。另一方面,他们本人也受到了不良影响,如迷恋暴力内容的网络游戏,萌生或增强暴力倾向;看到大量暴力图片、节目和文字,并模仿那些语言和行为;还有就是出于报复心理,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甚至去诱骗他人,就这样,许多虚拟的暴力变成了现实的暴力。这其中,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

  最新的研究表明,迷恋网络游戏的人很容易萌生和强化暴力倾向。一项面向200所美国大学的调查显示,玩网络游戏越多的学生,暴力倾向也越严重。美国学者指出,网络游戏能够影响行为,是因为它需要参与,它“对暴力提供了直接的奖赏,这样游戏人就会认识到在冲突的情况下暴力会带来所想要的一切。”

  大量的研究发现,在各种网络暴力的影响下,儿童和青少年将会变得对暴力恐怖“免疫”,逐渐接受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而模仿他们在网络上(无论是社交媒体、网络视频还是网络游戏)看到的暴力。这种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扭曲了现实世界中的暴力,扩大了使用暴力的范围,使受众误以为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使用暴力,一些青少年甚至还把暴力当作解决冲突和达到个人目的的有效方法;二是网络暴力还混淆了合法与非法使用暴力的区别,引导受众在一些不可以使用暴力的场合使用乃至过度了暴力,从而导致犯罪;三是网络暴力不仅使人变得更加充满戾气,而且语言也会更加粗俗,更加不懂得尊重他人,经常上网的人,有几个没有遭遇到这种网络语言暴力的呢?

  因此,防止网络暴力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课题,既需要加强相关网络管理,也需要完善相关立法,包括对网络游戏等进行分级管理。而广大家长,更是要意识到网络暴力等媒体暴力的危害性,避免孩子过早上网,多陪伴孩子做有益的线下活动,引导子女更好地学习、继承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增强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免疫力。作为成年人,在发布网络信息时,也要避免发布具有血腥画面、语言暴力和色情暗示的内容,为互我们的联网家园,更为孩子们留下一片网络绿洲,以使“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稿件来源:求是网)(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