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陈乃举
//m.auribault.com2016-02-01来源:沈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协调发展,既体现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战略部署,也体现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方法和手段,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的必然选择,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所决定的。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这些建设领域也都存在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区域之间不协调的差距大,城乡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突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不协调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等。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清楚地说明,这些领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成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躲不开、绕不过的瓶颈,如果不加以解决,其“木桶”效应便会更加明显,一系列社会矛盾会愈加严重。因此,我们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全方位发展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均衡发展,不能顾此失彼,突出了其中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因此,必须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整体发展。这就从横截面上体现了全方位的协调,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补齐短板原则。“十三五”时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短板问题。各地的基础条件各不相同、现状千差万别,要做好补齐发展短板的文章,就要摸清家底,搞清短板是什么,只有情况明,问题找得准,才能有的放矢、措施对症。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西部这些短板补上了,中国整体经济才会更好。再如,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够同步,文化培育、共同价值观塑造、国民素质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等都明显存在着不足,这些问题如果到2020年以前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无法体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就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三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原则。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为例,过去为追求经济总量或是更快的速度而牺牲了环境,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又不注意调整产业结构,只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结果一些大型企业陷入难以摆脱产能过剩的困境,小企业则显得转型无力。从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说,与未能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原则密切相关。谋求未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必须采取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政策举措,不能再盲目投资造成新的产能过剩,而要抓重大民生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环保项目、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等。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当前不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也要努力去做。”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调整,实现振兴发展,必须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原则。

  按照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未来五年主要推动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对特殊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显著加大,区域合作广度深度也持续拓展。但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还存在很多挑战,区域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机制还不完善。因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需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特别是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快市场取向改革。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辐射带动其他地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第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轨道,劳动力、资金等各种资源要素纷纷涌向城市,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体制机制原因,城乡之间物质要素流动与人的流动不协调,农村资金、土地等物质要素向城镇流转得更多;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与人口流动不协调,农民工作为劳动力进城了,但他们的家庭人口还大都留在农村生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与农村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相一致,使农村非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相一致,使城乡人均占有资源要素逐步达到协调平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为此,必须加快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有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体现城乡发展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权利公平的要求,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三,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既需要物质上的文明,更需要精神上的文明。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因此,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力量。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繁荣,为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同时,提高中国国际形象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提升中国软实力。

  第四,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小康社会需要稳定和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为此,未来的发展中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