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刘新刚
//m.auribault.com
2018-05-04
来源:宣讲家网
分享到: | 更多 |
谈到这里,我们需要对现代金融作一个简单解释。首先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就是现代社会离不开现代金融。但是,现代金融是不是绝对地带来正面效应,这需要我们进行反思。《资本论》在对现代金融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一方面,《资本论》认为如果没有现代金融就没有现代铁路,也无法完成现代大生产,《资本论》对现代金融从理性上正面评价的资源是非常多的。在《共产党宣言》里也谈到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其中当然有现代金融的支持。
另一方面,《资本论》认为现代金融不是一个绝对的完美的形态。如果基于现实的人,你会认识到现代金融有它的负面效应。《资本论》对现代金融的负面效应给出了大量的资源,包括它的脱离生产的独立运行性。由于一些社会性,比如心理因素,还有赌博欺诈性,会使得现代金融独立运行,远离实体经济。这样就会带来两个效果:一是风险性。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会脱实向虚性。这些问题我们在前面也阐释过。如果想对这些内容展开深层次的理解,《资本论》里有大量的思想资源值得我们去开发。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时,《资本论》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畅销书,因为书中论述了危机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土地领域问题的基本判断
《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成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农业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单凭经验的和刻板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在私有制条件下一般能够做到的范围内,转化为农艺学的自觉的科学的应用;它一方面使土地所有权从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下完全解脱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6-697页。)怎么理解呢?资本主义市场化运营确实提升了土地领域的效率,这是《资本论》对它正面的评价。
同时,《资本论》对它还有负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又使作为劳动条件的土地同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离,土地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只代表一定的货币税,这是他凭他的垄断权,从产业资本家即租地农场主那里征收来的;[它]使这种联系发生如此严重的解体,以致在苏格兰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在君士坦丁堡度过他的一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页。)这就是说,如果土地产权被私人占有,由于垄断,可以不需要劳动,依靠剥削剩余价值就可以很好地生活一生。
对于土地的分析,《资本论》还有更细致的观点。比如《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假定地租是一个不变量,土地价格的涨落就同利息率的涨落成反比。”(《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3页。)这是说土地价格和利息率成反比关系,如果我们能够推出利息率有下降趋势,就能够推出土地价格有上涨趋势。
《资本论》第3卷接下来探讨,“如果普通利息率由5%下降到4%,那么一个200镑的年地租就不是代表一个4 000镑的资本的年增殖额,而是代表一个5 000镑的资本的年增殖额,并且同一块土地的价格因此也由4 000镑上涨到5 000镑,或由年收益的20倍上涨到年收益的25倍。在相反的情况下,结果也就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3页。)这是探讨土地价格和利息率之间成反比关系。
我们看一下《资本论》接下来的阐释。“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所以,从利息率由利润率决定来说,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趋势;此外,即使撇开利润率不说,由于借贷货币资本的增大,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3页。)因为人类的剩余增加,货币资本增大,往外贷出一方它的谈判地位就会下降,这时利息率有下降趋势。鉴于此,《资本论》得出结论,“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土地价格,即使撇开地租的变动以及土地产品价格(地租构成它的一个部分)的变动来看,也有上涨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3页。)这是《资本论》直接给出了土地价格有上涨趋势的结论。《资本论》还探讨了土地价格上涨的其他原因,也值得我们关注。限于时间关系,大家可以自己在《资本论》里面继续去寻找这样的文本资源。
关于土地问题,《资本论》从正反两方面作出了基本判断。一方面对土地的市场化是肯定的,因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分工模式使得土地效率上升。另一方面认为土地容易被垄断,同时由于它的稀缺性,使得土地价格有上涨趋势。
西方经济学经常谈到一般竞争均衡,就是供过于求会带来价格下降,引渡资本撤出该领域,进而导致价格上涨;供不应求会带来价格上涨,引渡资本进入该领域,进而导致价格下跌,最后使得商品价格维持在自由竞争均衡状态。还是以激光笔为例,如果激光笔的价格比较高,大量资本就愿意进入,激光笔的供给数量就会上升,到一定程度上,导致供过于求,进而导致激光笔的价格下降;激光笔价格下降,会导致资本撤出,到一定程度上导致供不应求,激光笔价格又开始上升。供需双方反复争夺,最终达到竞争均衡状态。我们看到,通过资本的进入和撤出,可以使得激光笔的供求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它的价格没有一直上涨的趋势。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而《资本论》里面探讨的土地市场是对自由竞争均衡的反思。《资本论》认为,土地价格一直有上涨趋势,如果不进行社会性方案解决就很难进入到竞争均衡状态,这给我们很大启发。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就是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资本论》里面有大量的思想资源值得我们去开发。
4.《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领域问题的基本判断
对于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领域,《资本论》探讨的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但是,《资本论》有一段话值得我们去思考。“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等)的价格,可以由一些结合在一起的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要出售一件东西,唯一的条件是,它可以被独占,并且可以让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4页。)《资本论》认为,文化创意和土地有某种共同特点。土地是由长期自然力形成的,不可以再加工制造;而文化创意是由某些名家创作出来的,比如《清明上河图》,它很稀缺,后人很难再创作。这样,它的价格和一般竞争均衡价格就不一样,是由非常偶然的因素来决定的。所以,对于文化创意我们也应该有一些正确的观点。一方面,它能够提升人类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如果市场信息不对称,或者垄断占有,它也可能价格过高,出现和实体经济争夺资源的问题。
我们在阐释了《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加工制造领域、金融领域、土地领域、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领域问题的基本判断之后,接下来就要探讨体系性问题。正如我们之前阐释的激光笔,它需要有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土地、加工制造,还有金融等多个部门协同,最后才能制造出激光笔,从而增加人类的福利。另外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天然地协调。如果各个领域都能够通过供给和需求形成一般竞争均衡,各个部门都不可能集聚过多的资源,也不会抢夺其他部门的资源,那么这个体系通过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就能够解决体系性问题。《资本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各个领域有它独特的运行规律。比如金融领域,本来是应该支持实体经济的,但是它容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具有向虚的倾向,形成某种独立的运动性。再比如土地领域,它的价格有上涨趋势。《资本论》还谈到了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领域,它的价格有偶然性。这些都和供求均衡、市场出清的状态有差异。《资本论》还谈到由于赌博欺诈性,很多领域容易形成垄断,使得利润率过高,从而抢夺其他领域的资源,无法完成体系性,建立有效的现代经济体系。
上世纪70年代末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盛行,该学派认为不需要政党和政府引领,靠个人追求私利去解决配置问题,也就是解决各个领域的均衡问题,最后协调起来形成现代经济体系。而《资本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由于这几个部门的社会性差异、运行规律差异,如果没有政党和政府引领就会独立运行,尤其是会和实体经济争夺资源,经济社会反而会出现无效率的问题。
《资本论》对于英国为典型地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进行了分析,也就是马克思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英国,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英国当时执行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运行,英国的经济在现实中出现了问题。马克思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上世纪70年代盛行的新古典经济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流派里面得到了很多资源,在运行了几十年之后,全球也出现了《资本论》阐释的一些问题,比如全球层面的金融风险,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还有全球层面的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等问题。《资本论》认为,现代经济中、制造业、金融、土地等领域的运行规律有差异性。自由化、放任的经济会导致虚拟经济等领域远离其本质,从而使得经济体系各部分之间不协调,拉大贫富差距,甚至引发经济危机,从而制约一个国家的发展。
《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宝库,也是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宝库。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分析经济和社会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对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指导意义。
三、基于《资本论》思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思考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正确研究起点
我们思考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思考起点,只有建立在某种思考起点基础上,才能够有一个思考结论。马克思在思考经济问题的时候,它的思考起点是什么呢?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这就需要追索马克思的其他文本。比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一生有两个发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总结了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页。)
编辑:张苇柠
国有企业新改革论 | 2014-02-24 |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 2014-02-24 |
常修泽:新阶段如何推进全面改革 | 2014-02-24 |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现实意义 | 2014-02-24 |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 2014-02-24 |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 2014-02-24 |
理念是理论的“头” | 2014-02-24 |
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太平世界” | 2014-02-24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 | 2014-02-24 |
程恩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 | 2014-02-24 |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