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仰望鲁家峪老区那片“精神高地”
商庆平 张炳志 
//m.auribault.com 2017-07-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建军90周年前夕,我们一行前往抗战时期的“小延安”——河北遵化鲁家峪革命老区探访。

  壮丽的鲁家峪曾是冀东抗战的大本营,1927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的地下组织,抗战时期八路军冀东分区的野战医院、兵工厂、炸弹厂、被服厂、电台、报社、党校等就设在这里。1941年,日寇先后3次进行大规模扫荡清剿,骇人听闻的鲁家峪大惨案就发生在这里。不屈不挠的鲁家峪人民为保卫这块根据地,与敌寇进行了顽强斗争,他们在雪地里宁可被日寇扒光衣服冻伤致残,在鸡冠山山洞里宁可被毒瓦斯窒息熏死,青年报国队队员宁可被砍头扔进白薯井,也不曾向敌人屈服。在极端残酷的白色恐怖下,他们坚信根据地党的领导、坚信抗战必胜,用生命和鲜血守住了这个华北“小延安”,正所谓惊天地、泣鬼神!

  如今,处在群山怀抱的素有九沟十八峪之称的老区人民,正将英雄前辈们浴血抗战的崇高精神融入血脉中,以党的“初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村的思想之本、动力之源,筑起新时期老区全面发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把“红色精神”作为老区发展的脊梁骨。他们投入人力物力建起抗日纪念馆、竖起纪念碑,完整保存八路军无名烈士墓群、鸡冠山烈士洞、十一英烈井、后方医院等抗战遗址,他们认为“系紧革命信仰这根弦比什么都重要”。如今,已有10余所大学和党校将这里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把理想信念作为幸福追求的硬指标。作为老区,这里曾经非常贫困,有的自然村曾因严重缺水差点被搬迁。鲁家峪人想尽办法满山遍野打井找水。在钻了11口干眼井后,终于打出了优质水井,实现了守护这片热土的梦想。他们将这里的沟沟壑壑、一草一木,老村貌、老院落、老房子,看作精神“圣地”。他们说,“生活在这片沃土上,日子虽说比不上城里人,幸福感可不比城里人差”。

  ——以革命精神促进发展力。鲁家峪的老区人用活山沟里的天然优势,把老一代人的战斗精神化为艰苦奋斗的动力,种绿色蔬菜,建优质果园,搞山地养殖,做有机食品深加工,村里的红果和柿子打开了国际市场。他们坚信,科学加实干就有出路。

  伫立在鲁家峪这座“精神高地”,回首革命先辈尽洒热血图解放的拳拳之志,凝视新一代鲁家峪人激情满满奔小康的豪迈情怀,让我们感悟到一个民族全面发展所要企及的核心价值。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标注未来。处在全面奔小康的奋进年代,如何深入而不肤浅、扎实而不虚化地植入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为经济发展的巨轮接入理想信念的引航标?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这或许成为一个绕不过的发展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鲁家峪这座精神高地所昭示的,正是在向“两个百年”目标奋进中,如何铭记走过的路,铭记老一辈为人民而战的赤子之心,破解新形势下单以“物”论成败的价值观迷茫,破解唯经济论英雄的困惑。经济社会的跨跃式发展,容易使一些人将目光只盯着GDP的增长,而将党的“初心”构建起的理想信念虚化甚至于归零,误以为经济上去了,精神家园自然就春意盎然了。殊不知,一些地方在“物”的驱动下,许多重要的精神素质正在遭遇流失,或者难以累积,是与非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处在大山深处的鲁家峪老区人,亲历共产党人从为民而战到为民用权、发展为民的历史进程,打心里头铸牢了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信念,认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被历史所认准的康庄大道。他们把“四个自信”落实在行动上。他们不为发展的底子薄所困,不为远离市场优势所躁,不超“近路”踩“底线”,而是以革命精神相激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开创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奔小康路径。目前,这里的13个自然村都达到了“小康”目标,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更加信心百倍。

  “力足以扶颠持危,器足以致远任重。”由鲁家峪这片精神高地仰望到的正是信仰的力量。凝视未来,我们万众一心,切实地而不是虚化地确立起改革精神在物质发展中的主心骨作用,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可以跨越的?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