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马军
//m.auribault.com 2016-06-1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更多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幸的是,匈奴单于却背信弃义将其扣留,逼他投降。为此,单于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先是许以高官厚禄,当诱惑无效之后便予以残酷的身心折磨,以摧垮他的意志。先是将他幽禁在大窖中,不给吃喝,苏武饥渴难耐,就吃皮大衣上的旃毛和冰雪,但就是不降。单于无奈就把他远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上去牧羊,并扬言要公羊下崽才能放他回国。人迹罕至的奇寒之地,实在是个生死的考验,可苏武丝毫不为所动,冷了就挤在绵羊中间,饿了就从地里抠草籽吃,但一颗可鉴日月的丹心不变。单于看硬的不行,就改来软的,他为苏武送了个女人,并且这个“胡妇”还为苏武生了个儿子,有了老婆孩子就等于有了家,你还想回到故土吗?可是,苏武仍然志向不改,每天必手持汉朝旌节,向南方的祖国叩头。就这样,在地狱一般的北海牧羊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回到汉朝。

  历尽艰辛,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惊人的意志源于哪里?无他,就是源于苏武流淌于血脉中那永不磨灭的符号,这个符号就是“根”,祖祖辈辈传给他的那条“根”。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同样如此。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的风雨,薪传火继一脉独存,根本原因就是这棵参天大树有着极其强大坚韧的根,这条根扎了几千年,一直扎到这个星球很深很深的地方。翻开一部中国历史和浩如烟海的思想文化典籍,便可以清晰地看见这条根的缕缕脉络。

  中国思想文化的发端就是“易”。它创自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易”揭示了一阴一阳既对立又统一的相互作用,使得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阐述了天地之道,人生之道,核心精神就是“生生不息”这个最精要的东西。两三千年来,中国人的行为、军事、艺术、建筑、礼仪以及各种发明创造,无不体现着这一精神。它的博大精深,滋养出一批重量级的思想家。老子创立了出世的“主静、无为、不争”的道家理论,孔子创立了入世的体现乾阳刚健精神的儒家理论,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两大主干。等到了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进一步将“天人合一”理论化和具体化,“理学”和“心学”产生,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便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基石。另外,诸子百家学说的产生和从外部传入并不断本土化的佛教的相互影响和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资源和价值取向。

  首先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它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开拓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其乐不改”的乐观心态。其次是崇尚道德。比如儒家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个纲领,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项标准和目标,还有注重仁爱、尚和适变、藏锋守拙、注重谋略等处世哲学。

  这些极为丰富、博大、渊深的思想文化,已成为一个十分严密、坚固的思想体系。出世是清静无为的自修观,“穷则独善其身”;入世则是积极的济世观,“达则兼济天下”。二者如阴阳两极,和谐地存在并居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加之以二者为核心的诸子百家学说和丰富无比的史学著作的拱护,又极大地丰富了这座庞大的思想文化宝库。这些极为丰富的营养,便孕育、培植和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格精神。像“卧薪尝胆”的勾践,身残著史的司马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还有备棺上谏的海瑞,忠魂浩气的杨继盛,廉名天下的于成龙以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满天星斗一样众多的英雄豪杰们,构成了中华民族这棵大树极为发达、极为粗壮的主干,使得它至今仍稳如磐石,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诚然,我们自己的这条根并非十全十美,“五四”以来,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们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鲁迅先生就振聋发聩地喊出了“拿来主义”,好东西我们尽可拿来吸收,不好的就扔掉。而我们自己的好东西则绝不能丢,那是几千年的淘洗留下的无价之宝,无数祖先智慧的结晶。总之一句话,努力强我们的根,壮我们的本,这也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根深则本固,本固则大树参天,任何风浪也难以撼动我们,特别是在当今这风云多变的世界上,尤为重要!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