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为明天祈福
王尧
//m.auribault.com 2016-02-18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 ”春节读诗有感——若是用诗词给外国人“科普”中国春节,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最好,二十八个字便勾勒出中国春节的热闹喜庆与源远流长。当然,中文水平高、多愁善感的外国朋友,也可以品一品“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孤寂与苍凉。

  对中国人来说,在爆竹声中渐行渐远的猴年春节,就是这样悲欣交集、五味杂陈。2月6日,小年夜,台湾南部遭遇6.7级地震,遇难人数过百人,台湾大部分民众的生活虽未受影响,但这个春节无疑弥漫着忧伤。2月9日大年初二凌晨,香港旺角发生暴乱事件,“法治之都”发生如此目无法纪的行为,严重影响香港形象,破坏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

  天灾、人祸,让佳节蒙上阴影,然而年还是要过。贺岁的鞭炮此起彼伏,祭祖的香烛青烟袅袅,现实的虚拟的红包线上线下飞舞。过年——始终是中华儿女心中厚重的情结;春节——永远是中华民族喜庆团圆的符号。为了让台湾同胞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年味儿”,河南省旅游局精心组织策划了“两岸一家亲,河南过大年”活动,台湾游客可以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走进郑州市民家中,体验春节“回家的感觉”。大年初一,来自台湾的许嘉裕一家三口和郑州的汪大众一家九口团聚到了一起,在欢声笑语中包饺子、吃年饭……与此同时,台北的龙山寺有大陆同胞在“拜拜”,香港维园年宵市场、澳门大三巴牌坊,内地民众流连忘返——新春佳节之际,走出家门,体验不同地域的中华春节文化,也算是新年俗的一种,相当于走亲戚,只是走得远了点。还有走得更远的——走出国门,会惊喜地发现,“中国年”在全球越来越“红”越来越“火”,中华春节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曾经漂泊,更渴望团圆;曾经离乱,更向往祥和。春节文化蕴含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那些千年传承的老规矩,那些联想丰富的“好意头”,承载着我们对故园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憧憬,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最佳写照,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最佳例证。

  这些年,人们感叹王安石笔下的过年风俗没剩多少了,年味越来越淡了,但有一项年俗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长盛不衰——到庙里“拜拜”,抢头香、祈福。在象征团圆、祥和与希望的春节期间,在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特殊时刻,人们许下心愿,希望未来风调雨顺,无病无灾。也许愿望与现实总有距离,但事在人为。新春伊始,让我们为明天祈福,期许新的一年民生安泰、政通人和,远离天灾人祸、少些戾气暴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