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菊花在中国文化里的文化品格,大致有三重含义:一是象征着品性高洁、志趣超然;第二是一种伤感清冷的悲秋格调,第三还有一种傲霜斗寒豪迈乐观的战斗情怀。
中国从诗经开始,就有“诗言志”的传统:“托物言志”,“咏物寓怀”是诗歌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于是,在中国诗文传统中,有些东西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精神指向,如花中之“四君子”。在诗歌里,在文人士大夫的语境里,已然不光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而是“君子之德”的代表和象征。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文化品格。
自然,花只有自然属性。所谓花的文化品格,是文人士大夫们将自己的文化志趣、人生历练、情感体验,与植物的自然品性相附会,而生成的一种人性化品格,一种精神象征。特别是世人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它的实现途径就是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咏物寓怀”。
菊花不开在百花争艳的春风里,不开在万物蓬勃生长的夏天里,而是开在西风萧瑟、百草凋零的深秋,个性十分独特;又往往开在山隅篱畔,远离红尘喧嚣,与兰之幽香,梅之苦寒,竹之虚而有节不同。菊花象征的是高洁的德行,不随波逐流的特立独行,不争热闹的超然人生态度。对应的人物是陶渊明、屈原等高土形象,同时,相伴的是一种登高赋诗、超然不群的名士生活。
诗歌里最早歌咏菊花的,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离骚》。“朝饮之木兰坠露兮,夕?x秋菊之落英”;菊花在屈原的笔下,就是一种供自己培养高尚美德的精神营养,与木兰芳草等同。
到了东晋大诗人陶潜那里,菊花成为诗人脱俗志趣的陪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在挂绶归田冲破名缰利锁后,虽然物质生活颇为窘迫,幸喜还有几丛菊花,明晃晃开在院子里,开在篱笆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唯菊花的不慕春繁夏荣,淡然自若,能与自己悠然物外的精神相沟通。惟菊花不畏冰冷的气节,能与自己的精神相愉快。“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正是菊花的傲霜精神,入于诗人的法眼;菊花的高洁,写就诗人的境界;正是二者的共振,使菊花成为诗人标配,诗人成为菊花的代言。
陶渊明轻轻一笔,将山里柴禾妞一般普通菊花,带入了中国文化谱系。由此开始,中国诗歌对菊花的歌咏,蜂飞蝶舞、绵绵不绝,“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露清。”( 李梦阳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真);就连开在冰冷的秋天里,也成了高尚的自主选择:总之,“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红楼梦):“自有渊明始有菊”,后世的歌菊咏菊,几乎无不围绕陶渊明说事。
高洁、超然是菊花文化品格的主要一面;除此之外,菊花还有伤感凄冷的一面,杜甫的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易安的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人比黄花瘦”这些句子,也颇深入人心。所以,菊花还经常是悲秋的一个佐料。
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还有一个傲霜斗寒、桀骜不群、卓荦豪迈的品性;如果说边塞诗人岑参的句子,“遥怜故乡菊,应傍战时开”,还颇有悲天悯人之感, 黄巢则绝对一副雄奇壮伟、豪迈洒脱的风范,“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仅古代诗人如此爱菊,菊花也成了后来文化人吟咏的对象。一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被打成右派的湖南老师,名叫蒋希平,“文革”后平反重新执教,他写了一首《菊花黄》,传诵至今,记忆犹新,感人至深,词云:
秋风金影,玉露梧桐。万木萧疏,黄花独盛。蕴清香以迎新月,妆素裹而占晴光。严霜不改,风雨无伤。其孕先天祥和之雅气,乃作腊梅苍劲之先声。余虽不敏,敢效先贤,权释来以歌雅兴,聊秉笔而抒壮怀。长歌当哭,短句浇愁。黄花有知,其笑我乎?赋得《菊花黄》一首。
菊花黄,菊花黄,风姿楚楚占晴光。俯首抱膝坐长叹,一曲新词酒一觞。阳春二三月,桃李弄新妆,浮香不自惜,风雨化泥浆。当时君落魄,萧瑟寒碜相,不交蜂与蝶,唯友竹梅兰,高格不随红叶舞,宁与秋风战一场。战罢归来留金甲,桥头宅畔自芬芳,寄傲丹心篱藩外,风霜不改旧容颜。金莲虽是瑶池种,输与清操一段香。
病可饵,饥可餐,牧儿樵叟头上簪,千古只堪名士赏,吩咐陶潜入翰章。吁嗟乎,西风零落满地霜,尔独含香瓦砾间,群芳果秉坚贞性,何必春神送暖忙。
作者既是咏菊,但又全是写人,将菊花的文化品格阐述得淋漓尽致。
菊花在中国文化里的文化品格,大致有三重含义:一是象征着品性高洁、志趣超然、自甘淡泊的人文精神,隐逸文士形象,几乎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难分难离;也成为令许多失意人士无限向往的一种田园情怀的生活象征;第二是一种伤感清冷的悲秋格调,第三还有一种傲霜斗寒豪迈乐观的战斗情怀。难怪,在中国文人雅士的笔下,诗中丹青里,菊花常开不败。(作者系文化学者)
写出蜀道的幽深 | 2010-03-05 |
写出蜀道的幽深 | 2010-03-05 |
国企领导人员须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 2010-03-05 |
陶渊明之后文人不再惧怕孤独 | 2010-03-05 |
旅游演艺的谜底 | 2010-03-05 |
秉持坚韧本色 塑扬三晋风骨 | 2010-03-05 |
大道徐行 忠恕一生 | 2010-03-05 |
开眼看世界与《瀛环志略》 | 2010-03-05 |
观点摘编:要让警笛不响,就要警钟长鸣 | 2010-03-05 |
谁应为日本人民遭受的战争创伤担责 | 2010-0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