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迈向质量时代的行动指南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质量观
梅建华
//m.auribault.com 2016-06-15 来源: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 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质量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经济社会发展从速度时代推向质量时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质量观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问题的重要论述,既涉及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质量,也涵盖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具体领域,贯穿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科学系统、内涵丰富的质量观思想体系。

  把质量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是以数量扩张为主的数量型增长经济,资源不可接续、环境不可承载、经济不可持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阐述了质量与速度、数量、效益等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把质量效益放在首位,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走质量发展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经济新常态呈现的趋势性特征,强调在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发生跨越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质量发展指明了实现路径。

  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质量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必须抓好创新、质量、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品牌是信誉的凝结。一个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起来,就可以成为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会放心购买和消费。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民生连着民心,质量与民生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论及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促进就业、住房建设、促进消费等工作时强调质量问题。强调坚持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摆在突出位置来落实,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要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要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力度,做好棚户区改造,确保质量安全和公平分配。要大力改善消费环境,通过改善供给质量来激活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稳步增长。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质量观还贯穿在法制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建设等工作部署和要求中。强调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凡是进入法官、检察官员额的,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要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要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把方案质量放在第一位,不仅要重视改革施工方案质量,更要考核验收改革竣工结果,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到位的要问责。

  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质量治理能力的提高,强调要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质量源头治理、全过程监管、标准制修订、质量追溯、打击假冒伪劣、质量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抓紧修订一批效能标准,如建筑节能标准、建材标准、车用燃油标准、环保标准、家电能效标准等。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那些偷工减料、以劣充好、权钱交易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必须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质量观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质量观内涵丰富,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等鲜明特征。

  系统性。质量是渗透在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质量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既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质量发展,既包括微观层面的质量提升,又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是系统的大质量观。把微观产品质量和宏观经济运行质量融为一体协同推进的质量观,体现了对质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质量认知的显著进步。

  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质量观,既是对我国质量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又是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对指导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大导向作用。针对我国质量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规模增长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提高消费品质量、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工程建筑质量等,使质量既成为提升供给力的重要因素,又为经济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科学性。对质量问题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世界观和政绩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质量观,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理论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质量作为中心和立足点,坚持质量为本,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把质量升华到价值观来认识,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是执政理念的深刻转变。

  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质量观有许多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质量效益结构与速度规模总量相统一,强调以质量为本取代以速度为本,把质量作为发展新动力;坚持宏观经济整体质量与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双提高”,强调以质量提升促经济转型;坚持经济发展质量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质量发展相同步,强调五大建设都要讲质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质量与创造、品牌相结合,强调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质量理论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质量观的实践要求

  伟大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质量观是做好新形势下质量工作的行动纲领和重要遵循,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用以指导质量工作实践,努力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实现由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转型,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质量时代的显著特征。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国家强则质量必须强。质量强国建设具有全局性、重要性和长远性的国家战略本质属性,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它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相得益彰,是国家战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确立质量强国的战略地位,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推进实施中形成合力。

  培育先进质量文化。质量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或地区借助文化力量振兴经济竞争力的强大武器。我们应当把习近平总书记质量观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切实加强先进质量文化建设,加快培育以诚实守信、严谨求实、创新发展、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的质量价值观和质量行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使质量自觉成为社会普遍行为范式。

  完善质量法律法规。牢固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坚持以促进质量发展和维护质量安全为主线,加快质量法制建设,进一步明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质量权利、义务和责任,完善质量促进、质量安全、质量担保、质量责任等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对质量侵权行为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质量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创新质量发展机制。加快推进质量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共治的质量工作格局,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推动质量发展。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增强质量发展动力。(作者为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