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引导民众参与 培育规则意识
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胡业勋
//m.auribault.com2016-01-07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和“末梢神经”,其治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整体成效。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聚焦社区治理中的矛盾与问题,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将社区各项事务纳入法治轨道,实现规范运行。

  社区治理处于社会治理前沿,直接面向群众。随着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推进,我国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信息交流的便捷化冲击着传统社区运作机制,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社区的地缘基础,社区居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新形势下,以管为主的传统社区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合作治理为理念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在新型治理模式中,法治尤为重要。引导民众参与社区治理,需要依靠法治形成基本治理规则,进而构建社区居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从具体实践看,我国社区治理经过多年努力,取得很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符合依法治国要求的突出问题。如社区承担的部分行政事务尤其是一些审批事项与社区的基本定位相背离,阻碍着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在社区事务讨论中,一些居民不遵守议事规则,法治意识还有待加强,法治风尚还没有形成;部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居民除非涉及自身利益,对社区公共事务并不关心。解决这些问题,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工作人员尤其是居委会工作人员是重要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他们是否树立法治思维、依法办事,影响着社区治理法治化进程。应着力提高其法治素养,增强其法治观念,提高其依法办事能力,使他们在处理繁琐的社区事务时有所依循,在法治框架内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并引导社区居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涉法矛盾纠纷。

  培育法治意识,营造法治氛围。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是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根本力量。总体来看,目前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还不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还不浓,不依法维权现象时有发生。应鼓励社区居民更多参与社区事务,在共同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中培育法治意识。加强社区法治宣传,引导人们依法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共同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坚持良法之治,建构治理良序。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具体到社区治理中,就是要立良善之法、管用之法。这里的“法”是广义的,不仅指国家法律法规,还包括乡规民约、自治规则等。在社区治理实践中,不仅需要相关法律、行政规范性文件发挥作用,而且有大量事务需要乡规民约、自治规则等发挥软法功效。实现软法与国家法律的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形成完善的社区治理法制体系,是建构良好社区治理秩序的重要基础。

  坚持依法而治,强化程序规则。从根本上说,法治思维是一种程序思维、规则思维。在社区治理中厉行法治,必须强化程序意识、规则意识。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应经过居民参与论证、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充分交流协商,达成基本共识;在出现争议时,要依法、规范、公正处置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理念得到彰显;关涉居民利益的财务支出应及时公示,公开透明运作。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