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贫困乡镇走生态产业精准脱贫之路的思考
何文明
//m.auribault.com 2015-12-15 来源:南宁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今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扶贫攻坚责任。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到2020年实现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再安排、再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重点在贫困乡镇。贫困乡镇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乡镇如何找到当地发展致富的“命脉”,以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精准脱贫,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任重道远的目标和任务。

  贫困乡镇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贫困面广,精准脱贫难度较大。据统计,至2014年底,广西还有538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16.36%,贫困人口总量排在全国第四位;南宁市还有50.33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11.17%,贫困人口总量排在全区第三位;上林县还有9.8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22.3%,贫困人口总量排在全市第二位。可见,贫困乡镇贫困面比较大,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问题程度深,是精准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产业扶贫发展缓慢。如上林县1278个自然屯中有608个未通水泥路,占47.6%,共有770公里,涉及4.2万户、18.9万人。其次是饮水难。如上林县还有1个乡镇所在地未解决饮水难问题,全县1278个自然屯中有235个屯饮水困难,占18.4%,涉及2.36万户、10.6万人口。再次是增收慢。如上林县地处于偏远大石山区的有23个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8亩,且多为旱地,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大多种植玉米等低产值、低效益的作物,增收十分困难。

  三是贫困人口素质偏低,缺乏致富领头人。目前,大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但基本上未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普遍从事苦、累、重、脏且收入低的工种。留在农村的多数都是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小孩,劳动力少,再加上不敢干、怕失败、等人带的想法导致扶贫推进慢。

  四是贫困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小农”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贫困乡镇大多数村民对扶贫产业还持观望态度,不作为,不积极,很大一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比较突出。

  五是扶贫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现有的扶贫产业大多都是以村屯为单位实施,参与人数不足造成产业规模不大,扶持的力度也不大,扶贫产业结构单一,导致扶贫工作见效慢。

  贫困乡镇以生态产业推动精准脱贫的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富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的基础和关键。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施扶贫到户能力工程,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发展产业脱贫,这部分贫困户约占60%.因此,贫困乡镇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着力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产业精准上下功夫,探索绿色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生态扶贫新路子,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重点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特色劳务、农村电商等生态特色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产业。贫困乡镇要着重发挥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如大力引导、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抱团取暖,大力发展百香果、中草药、优质柑等生态有机种植优质产业。大力实施“果园下田”“ 桑园下田”工程等。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捆绑式”产业扶贫。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提升扶贫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增值收益。发展短平快生态产业,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在庭院内种植生态蔬菜、水果,让庭院由空闲向效益转变。如上林县,2015年实行扶贫产业以奖代补,把每个贫困户扶持标准从3500元提高到5000元,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让扶贫产业由以往“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今年以来,上林县通过组织、引进有实力的企业与行政村结对共建,创新开展“以企带村、村企共建”发展新思路,打造“一村一业”,辐射带动全县500多个种养合作社、企业的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贫困乡镇要努力培育发展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强、增收见效快的生态养殖产业,努力形成“县有龙头企业、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主业”的长效扶贫增收机制,使生态养殖产业成为贫困乡镇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上林县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上林县国生生态牧业公司,2015年就带动20多个合作社、200多户群众,新增养殖肉牛1000多头,预计到2020年实现发展合作社50个,肉牛养殖5万头,带动5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该公司党支部与当地五镇五村结成扶贫对子。又如白圩镇龙楼村局?炎?纳???E┟褡ㄒ岛献魃纾???剿鳌罢??金融+保险+公司+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的整村推进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上脱贫致富。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贫困乡镇要以农为本、以村为魂,紧扣原生态,努力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升级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发展田园观光游,引导景区周边群众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水果采摘、花卉等生态旅游产业基地建设,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植特色水果、蔬菜,发展庭院式体验观光旅游,使群众在美化家园的同时增收致富。发展文化体验游,要发挥乡村历史文化浓厚的优势,探索发展文化体验游。如上林县白圩镇通过弘扬唐城唐碑等历史民俗文化,促进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万寿节”活动,弘扬以“寿”字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每年吸引上万名区内外游客,增加了农户旅游收入。发展农家体验游,积极发展农家乐,增加群众经营性收入。如上林县加大旅游扶贫产业扶持力度,扶持打造星级农家乐资金每个15万元。目前全县共有56家农家乐,其中四星级农家乐1家,三星级农家乐7家,带动从业人员1300多人。上林县白圩镇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全镇有4家农家乐,其中有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自治区四星级农家乐1家,自治区三星级农家乐1家,“农家乐”有效拉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鼓励引导群众发展竹篮、竹椅、竹席等特色旅游工艺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养生医疗、生态养老等旅游新产业。鼓励整村生态移民开发生态旅游,如上林县古民庄通过旅游开发实现村民与企业共同发展,农民土地入股,门票分红,企业为农民购买养老保险,每户安排1人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劳务产业。一要组织外出务工。推动贫困群众通过就地转移就业或外出务工,实现脱贫致富。每年力争组织户均1个劳动力外出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确保贫困农民年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增加非农收入比重。二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要努力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免费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培育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吸引一批青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增加收入,并要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参加中职以上教育,增加工资性收入,努力实现“读书1人、技能1人、脱贫1户”目标。三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近几年来,东部地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贫困乡镇传统劳动力返乡增多,这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技能”的劳动力返乡创业,将进一步释放出人口红利,拉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如上林县白圩镇今年11月举办精准扶贫育婴师(月嫂)职业技能培训班,把技能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的直接推荐上岗,做到“五个精准”,即:对象选择精准、培训措施精准、考核管理精准、上岗就业精准、跟踪服务精准,开辟出了一条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五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互联网让“万山阻隔”变成了“近在咫尺”,成为贫困乡镇提高开放度、融入大市场的一次重要机遇。在农村,平均4个居民中就约有1个网民,“互联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因此,贫困乡镇要通过构建互联网+产业平台,让社会便捷地了解贫困乡镇的生态资源、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帮助贫困乡镇解决好当地特色农产品难卖等问题,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有效解决贫困农户持续增收难题。如上林县白圩镇百果香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平台建立了诚信通企业商铺,并在淘宝商城(C店)、微信平台微店等主流电商平台建立了运营网店,网店平均每月销售额达3万多元,占公司销售总额的10%左右,生态百香果产业在线上线下都得到加快发展,有效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不脱贫,关键在农民,重点在乡镇,难点在村屯。贫困乡镇要牢固树立生态绿色理念,摸清家底,找准路子,凸显特色,创新方式,探索出一条“养山富山”的生态扶贫产业新路子,做到生态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把加快脱贫与生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精准脱贫目标。(作者系上林县白圩镇党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