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设立“中华母亲节”一事,在2016年的两会上再次引起热议。来自山西的全国人大代表郭新志认为我们应尽早设立“中华母亲节”,因为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设有自己国家的母亲节。来自河北的全国人大代表陈致?O则建议把传说中的“女娲诞辰日”(每年的3月15日)定为“中华母亲节”。
世界各国的现实已经证明,要不要设立“母亲节”,已经没有了争议,但是否一定要设置自己祖国的母亲节,则有不同的看法。关于设立“中华母亲节”,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04年,就有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相关提案,2007年还成立了民间的母亲节促进会,并确定以孟子生日定为“中国母亲节”,即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以突出中华贤母的形象,并在石家庄市举办了首届“中国母亲节”活动,遗憾的是,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认同。
从目前来看,执着于设立“中华母亲节”的理由,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出于建构的考虑,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设立“中华母亲节”自然有利于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第二种,出于被消解的担忧,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于西方的母亲节,从而担心被“西化”;第三种,主要是出于教育的目的,或者是为了教育母亲如何做一个好母亲,或者是为了唤醒、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从理论上说,无论是将孟子生日定为“中华母亲节”,还是将传说中的“女娲诞辰日”定为“中华母亲节”,抑或是另选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来设为“中华母亲节”,其宏观大义,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会不会遭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呢?看一看我们的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虽然已经设为了法定假日,可宏观大义究竟实现了多少呢?假日搭台,商业唱戏,真正的文化传承与弘扬,似乎并不理想。
当然,设立一个“中华母亲节”也未尝不可。但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设立“中华母亲节”的目的,不应该是仅仅为了关起门来自己“娱乐”一下。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中华母亲节”,也一定要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走好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实际上,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设有自己国家的母亲节,却只有美国的母亲节风行起来了,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说明,关起门来自己玩注定是玩不好的。
如果一定要设立“中华母亲节”,那我们不妨先从美国的母亲节中去寻找一些启示。美国的母亲节之所以能风行世界,尽管与美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是密切相关的,但细节却也是值得学习的:第一,美国的母亲节一开始就立意“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并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进行全世界的推广,正是国际国内联动才形成效应;第二,美国的母亲节主要来自于民间自发的推动,众议院的决议、总统发布宣言只是起到了助力的作用;第三,与现实妥协,没有选择那一天,而是选择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以方便人们开展母亲节的活动。
从美国的经历来看,尽管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美国已率先将母亲节做成了国际母亲节,要将“中华母亲节”做成世界的母亲节,难度非常大。更重要的是,我国逐渐接受了美国主导的母亲节,来自民间自发推动“中华母亲节”的力量并不强大,获得认同难度也很大。如果选择将某一特殊日子设立为“中华母亲节”,而不与快节奏生活现实相结合,即使设立了,下一步估计便是“设为法定假日”的呼吁了,否则,在工作日过母亲节将面临诸多不便的问题。
实际上,对“中华母亲节”我们不妨变换一下思维,重要的不是在那一天,而是要将节日过成“中华”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针对美国的母亲节另选日子设立一个“中华母亲节”,而是应该考虑因势利导,在内涵、内容、形式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做成既是中华的母亲节,更是世界的母亲节。在已有共识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音声、弘扬中华文化,不但实施起来要容易一些,影响力可能也更容易得到彰显。(郭文婧)
李汉秋:设立本土的人伦节日2012-03-01 |
肖 畅:不妨让老百姓自己去“发起”节日2012-05-14 |
毕诗成:“母亲节”非要争个“姓中姓外”?2012-05-14 |
张永恒:我们该拿什么奉献给母亲?2012-05-14 |
娃娃微博求关注?2013-04-10 |
文汇报:打击网络“大谣”彰显法治精神2013-09-05 |
仲呈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2014-03-13 |
人民日报:敢管敢严,才能管好用好干部2014-12-22 |
许 畅:孝亲文化 重在感召和践行2015-09-18 |
“感恩节”应该被嫁接2015-11-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