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在广东举办的一个经济论坛上,有学者建议,这个制造业大省应当把“培养新一代企业家”作为重心,加快理顺政企关系,在政策制定、制度创新上给予足够支持。
这个建议非常中肯,对其他地方以及相关部门也是重要的启示。
近些年,世界经济格局重构,贸易规则升级,科技革命兴起,与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能否把握这一战略机遇,迈出创新驱动的坚实步伐,进而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不断夯实实体经济、释放增长动力、实现转型升级,是对企业的巨大考验,更是对改革的巨大考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不仅列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更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重大部署,加快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把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靠创新迸发出推动持续发展的深厚力量。
一、经济下行的压力风险与创新驱动的上升活力正在“赛跑”,中国经济站在创新发展的竞技场上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走势偏弱、复苏乏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从先前的3.3%下调到3.1%。发达经济体中只有美国相对好一些,上半年经济增长2.8%,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则基本上明显回落。全球贸易状况更是不佳,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今年全球贸易额大约增长2.8%,相比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年均近7%的增速,回落幅度很大。有“风向标”之称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连连下挫,11月中旬报504点,创下新低,表明后续的世界贸易仍然是萎缩趋势。受外需不振的影响,我国前三季度出口同比下降1.8%,进口下降15.1%,而且这一趋势很可能将持续到明年。
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现状,从根本上说还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和深化,是发达经济体过度依赖金融扩张和财政刺激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及多年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交织缠绕所导致。为重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世界各国都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的增长动力,积极打造具有强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结构,争取彻底摆脱困境、重新走向繁荣。尤其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不仅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更催生了涉及经济、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等广泛领域的变革,也势必改变世界经济的增长轨迹和传统格局。
经济下行的压力风险与创新驱动的上升活力正在“赛跑”,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站在创新发展的竞技场上。在科技创新多极化与经济增长多极化“双重叠加”的大背景下,我们正面临着一个重大历史机遇。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每个世界级大国的崛起,都必然伴随科技、文化、理论、制度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等各个层面相辅相成的一系列创新,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总数超过1.5亿。面对全球经济大重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多重机遇,面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教育、娱乐等产业的巨大商机,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兴起制度、技术、工艺、管理、文化、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热潮,不仅能够催生一批率先掌握并适应这种变化的快速成长行业,一批因率先使用新科技、发明新产品、满足新需求、创造新商业模式的领先企业脱颖而出,更将引领一个更有创造力的社会、打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引擎,使经济社会肌体充满无限生机。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新的具有战略制高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机遇窗口”已经打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比拼新动力的国际赛场上,谁跑在了前面、拥有新的先发优势,谁就能在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中占据有利位置,化解风险挑战为战略机遇,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二、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释放创新活力
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底气,也给予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信心。而其中蕴含的所有潜力活力,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出来,破除一切束缚和桎梏,让想创新、能创新的人们有机会、有舞台释放创造潜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再一次形成创新涌动、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最近一个时期,中央反复强调经济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一要求,清晰体现了“十三五”时期经济治理思路的方向、策略,也进一步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重点,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问题都发生在供给创新不足上。农业持续多年丰收,但重要作物的种子技术都控制在别人手里,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表明农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制造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相当多领域缺少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不少产品产量巨大,价格和利润也低得惊人,模仿之路越走越窄。随着中等收入人群壮大,对消费品质、消费内容都有新的要求,但目前有效供给不足成为突出问题,以致于化妆品、水龙头、电饭煲都会引发“海淘”“海代”热潮。另外,改善供给的方法手段也需要创新。前几年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是正确的,但基本上是政府出手,资源配置由政府决定。风电、光伏、LED等产业遍地开花之后严重过剩,一些获得大量补贴的企业甚至沦入亏损破产的境地。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汲取教训的。
改善供给的核心在于提供恰当激励,关键在于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建立激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例如通过改革提高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效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